东方思想

当前位置: 首页» 东方思想

王岳川:书法三言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9-01-16

 

王岳川

 

近来,似乎书法展和书法研讨会特别集中,我生平最不喜欢出席会议,不喜欢在一些敷衍场合去敷衍。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三次书法展开幕式和讨论会,但是我坚持说真话而言必有物,因为,人生苦短,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抛掷。《红楼梦》中妙玉说的好:一部中国诗歌史中最好的有范成大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异曲同工,唐伯虎的《一世歌》也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先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闲愁与烦恼。 过了中秋月不明,过了清明花不好。……”

三次发言很短,凑在一起倒似乎也可读。

 

一  国学与汉代王次仲书法互动

 

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一打就败,软实力不行,不打自败。一个国家的文字如果不能存在这个民族精神,这个文字连它的文化一块死亡。历史上的情况很多,埃及文字令它的文化一块死亡,而甲骨文的文字却活了下来,变成了如今几大文明唯一能够留下文字和文化的一种活的文化,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研究王次仲,他是什么时候的人,是什么地方的人?   

第一,汉代著名书法家王次仲究竟有什么历史功绩?我认为他由隶书到楷书的中间,重要的历史贡献,如果没有这个八分书,中国的楷书,甚至行书,最后是否真正的在魏晋时期诞生还有待考虑。但是一些问题我们现在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我看有材料上说,王次仲写有一个《草书道经贴卷书后》,还有(碑文)据说是王次仲传印书。但是,还需要找到证据。我提出需要更多的出土文物支持,需要文献证据支持,需要文字学家的精准考证,需要书法家书体演变者的研究,这样我们才能确认王次仲理论意义。

    第二,如何传播王次仲,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认为如果怀来县按全国的模式又建碑林又搞全国展,很可能一搞就死,没有特色的做一定会死。我有几个建议:第一请到清华大学著名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文字学家李零先生,一起进入高层次的文字学研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第二建立“多国文字博物馆”,不要搞成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让世界各国的文字死亡和活着的文字都在里面呈现出来,这样王次仲的意义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第三,建立中国正书书法碑林,因为王次仲主要贡献在隶书转向楷书方面,所以不要把草书和行书加到这个碑林里来。中国书法史上,篆书,隶书和楷书都属于正书,而今年91号以后全国中小学开始开设书法课,他们入门级的就是楷书,楷书等基础的书法根基不抓,书法界就会怪书不断,很多人退休以后,上手就变成怪草大家,让人啼笑皆非,少一些这样的草书,多一些规范的带有文字学意义的楷书,正书很重要。

    第四,与中国书协合作搞全国甚至世界性的正书临书展。今天很多书法家,还没有“入”就开始“出”,还没有“得”就开始“舍”,所以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我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对中国文字低下傲慢的头颅,对中国经典文化多些尊重而如对至尊。二十世纪人们三次狂妄之极:一次是五四开始打倒孔家店,到现在这种遗风还没有收拾干净;二是文革打到孔老二,用文化去革帝修反的命,结果回过头文化的命被革了;三是经济为中心时期,文化被边缘,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軟的文化败落。我坚持认为,正书临书展让千百万人对中国书法和文字的传承有一种正确的认识,这样让那些歪门邪道慢慢收敛。

    第五,建立本地的特色产业文化——书法文化和酒文化研究中心,既然怀来产生酒,而葡萄酒又是世界性的,可以让西方人领略到酒文化,中国历史上王羲之喝酒,苏东坡喝酒等,苏黄米蔡无一不喝酒。无酒不成书,书法和酒文化紧密的联系。

    第六,建立中国汉字国际化研究中心,那么必须以楷书开道,其他书体跟进。我在全世界孔子学院走了很多个国家,他们一缺教材,二缺教师,我认为通过王次仲来推进中国文字的意义,推进中国书法的意义,推进中国汉字文化学重建的意义。

                      

二  当代大隐书法家倪为公的精神境界

 

今天看到倪先生的书法,‘人书俱老’,孙过庭的话没有错。很多人写书法的时候是在做作,做的是几个方面:一个是在文字领域做态;第二是线条在做作,第三是好色,非颜色不能写。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倪先生写的书法全是白纸黑字,简简单单,简单就好,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他是当代书法返璞归真的代表。而且他为中国30年的书法未来怎么走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是走经典的道路?还是走西方行为艺术或者日本少字数的道路?我认为应该引起我们学术界一次大的思考。

苦难育成了书法家,在中国历史上苦难育成书法家的事情很多,比如说四川书法家苏东坡,在他遭遇到三次流放之前的书法写的并不特别好,在眉山我看过他几乎70多幅作品,我认为有一半属于文人书法。经过黄州,经过流放的3年,他写出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其后书法越来越好,最后,是在66岁寿终。苦难对一个人的意义非常重要,今天的书法家,很多活得太舒服了,尤其是有些首长级的书法家,活得太舒服了。书法需要磨难,书法需要人书俱老,使他的灵魂得到提升,他的技法才能真正提升起来。

我认为倪先生书法具有重大的文化转型的意义,一个老人不去追星,不去逐后,不去剪彩,不去参加无聊的书展,一门心思挖掘自己灵魂的高度,提升自己精神的高度,这对今天书法界有启示意义。我们很多人都在赶场,这场赶完赶下一场,今年有多少场展出,明年有多少场展出,各种展出和名利把他们引向不归路。一个老人数十年默默无闻,甚至今天不开这个会我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书法究竟是什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今天中国书法应该重新回到经典,中国书法应该重新重视文化,中国书法应该重新重视人的精神魅力和灵魂,这才是书法的正脉。

我曾经问过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职业书法家究竟有哪些?微乎其微,中国历史上文学书法家有多少,从李斯、蔡邕一直到当今于右任等都在坚持。所以,那些对文学、文化不重视的书法家,历史终将给他画一个不完满的句号。

 《庄子》曰:“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我们这个时代蜕变成什么样子,只听之以耳,书法谁写的好,用耳朵听,谁的价钱高,用耳朵听,人们只用耳朵来衡量书法的价值,离庄子精神很远了。毋听之以心,就是心灵的感动,今天为公先生让我们感动,而听之以气,那就是一种正大气象,一个国家的书法群体如果成了为国民所不齿的那种境况,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悲哀。所以,我提倡应该“听之以气”!

刘熙载所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倪公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穿越所有的苦难,把人生搁到一种最大的境界中,这就是大书法,我认为这是当今中国应该思考的一个课题。”

 

三   黄河文明的书法史与长江文明的书法史

 

在中国,一阴一阳之为道。但长期以来,中国是阳盛阴衰,尤为重视黄河文明,而长江文明的历史慢慢被遗忘了。我们来数一数黄河文明,从马家窑、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的青铜器,一部中国书法史,几乎就是一部黄河书法史。

而长江文明,从藏川,荆楚,湖湘,赣,徽文化到江苏浙江,这条线成了一条隐线。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阴衰,毛病很多,就要上虚火。中国就一直上虚火,这个虚火,就是赶超英美,认西作父,这个父,就是全盘西化。全盘西化以来,中国的母亲遭殃了,母亲河遭殃了。所以,三星堆文化,随州编钟,马王堆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这一百多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现象。我认为这个奇怪的现象到了二十一世纪,应该重新改写了。

一阴一阳之为道。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文字承载了多么大的重量。全球文明,世界四大文明连他们的文字都消失了。古埃及文字,锲形文字,苏美尔文字都消失了,唯独中国的汉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没有消失。在长江文明中,楚简发现了,而巴蜀文字却消失了。最近,有人告诉我,发现了几百个巴蜀文字。蜀人巴人可以研究自己的文字了。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李金泰的楚简书法有四重意义。一个是文字学意义。崔学路用甲骨文金文写古典经典,遇到了文字的问题,也需要去琢磨去研究,我希望金泰先生能够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第二个,金泰先生说他砸锅卖铁也要把这个展办好。正好相反,我们有的书法家是挣了钱去买很多的房子。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对经典如对至尊的虔敬,这让我很是感动。孙过庭《书谱》里有一句话“里名胜母,曾参不入”。古代圣贤对一个地名尚且如此重视,而我们今天,不尊重文字,不尊重书法,甚至把书法当作挣钱的敲门砖,对文化没有应有的敬畏感,两相对比,不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吗?第三,深厚的文学修养是一个书法家成功的秘诀。金泰先生的诗集,我刚才看了一下,他的诗词除了极个别的平仄外,都是合格的,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我们有的书法家,根本没有什么文学修养,不说写,就连古诗词都背不下来,可悲可叹。第四,金泰先生不是为展而展。这一点,很重要。有的人,一年十多个展,而金泰先生八年才办一个展。差别为何这么大呢?                     

最后,给金泰先生两个建议,一,楚简是一种比较陌生的文字,您可以为中小学生编一本看得懂的楚简字典。前面是原字,后面是书法,让他们感受文字和书法的双重意义。二,建议您的全国巡展作品尽量不用战国楚简写唐诗宋词,而可多写楚圣先贤的典籍,如老子,屈原等等。楚文化博大精深,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大的书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