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方思想
李志敏 | 论书法的神韵之三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07-05
论书法的神韵
李志敏
三、书法神韵的评赏
我们从书法神韵的历史、内涵的考察中已得出结论,书法神韵的高低,决定于思想感情的深浅,味外之旨的厚薄和感染力的强弱。这一结论可能有助书法作品的鉴赏,但是思想感情又不能不受时代、民族、阶级的制约,同时要受到个人性格、信仰、习惯、审美趣味和艺术修养水平的影响。所以,在评价一个时代或一个书家或一幅作品时,难免意见不一,但是又不能因此否认客观的审美标准。否则,书法之神韵即可信口胡说。一般说,思想感情越深刻,味越厚,感染力越强,神就越高,韵就越远。
时代不同,神韵各异,书体不同,神采有别;即同一书家,虽有其主要风神,但亦不是千幅同调。不同风神的书法作品不能作机械对比,定其优劣。更不能把一种书法的风神作为评断所有无风神的唯一标准。评价不公,多出于此病。
晋韵很可贵,但如加以夸大,便难服人。例如言“晋人重韵、唐人重法、宋人重意”,实际上谓唐宋无晋人之韵。但唐有唐之韵、宋有宋之韵。即使说王羲之的字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只能从一定意义去理解,即就其独特的神韵说,已达到当时的最高艺术水平,值得后人效法,但从历史发展看,绝不能说已达到美的极限。否则晋以后书法艺术又何来几次跃进。二王草书的神韵很美,但不能作为审美的唯一尺度。如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说:“米元章云,‘草书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此论极是。然唐人草书,无不学大令者,大令狂草,尽变右军之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余谓大令草书,虽极力奔放,仍不失清远之韵。伯高、藏真笔力虽雄,清韵已失,学之者愈似而愈离。”再如清王澍《论书臜语》云:“右军以后无草书,虽大令亲炙趋庭之训,亦已非复乃翁门仞,颠素以降,则奔逸太过,……孙虔礼谓子敬以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内不足者必外张,非直世降风移之故也。……米老讥素书但可放之酒肆,非过论也。”抱此类见解者,不止米芇、吴、 王三人,其病则一:即以羲之笔墨为韵之唯一标准。如大令死守门户,何来过父的媚趣?如颠张狂素拘守大王笔意,就不会有奇幻百出的狂草。山谷如谨守二王的藩篱,就难于创造异姿新态的草书。以右军草书为唯一有韵度的草书,才得出所谓右军以后无草书的谬论。以右军的清韵为唯一的神韵,才形成后世草书无韵的偏见。这种“二王独尊”的思想,远不如董其昌的“神在能离……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画禅全随笔》)的革新精神。虽然他自己“笔不与意随”。
晋书风韵被后世一些人独尊,把它奉为空前绝后的唯一的神韵标准,绝非偶然。这首先是晋人书法神韵本身达到较高的境界,代表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高峰,同时又与人们对当时书法艺术的思想基础的理解密切有关。如何认识晋韵的思想基础,直接影响到对晋人书法成就的评价。有人说,魏晋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思想解放,晋人书法就是这种自由精神的体现。实际上,玄学使人摆脱汉代“独尊儒术”而得到的精神解放是相当有限的。因为玄学本身就是为晋王朝掌权的门阀地主阶级服务的儒道思想的混合物。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谈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晋人书法的简淡失去了汉代书法的古朴深厚,晋人书法的冲和不具有唐代书法的雄伟奔逸。晋人书法有其特有的时代局限性,这是晋人之长,又是晋人之短,用以苛责古人、指斥没代,褒贬不公,显然是不妥当的。
极力推崇大王书法的李世民等提出以神气冲和为妙。明项穆云:“宣尼、逸少道统书源,匪不相通也。”(《书法雅言》)相通者何?“中和”也。刘熙载云:“右军书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所谓中和诚可经也,以毗刚毗柔之意学之,总无是处。”(《书概》)羲之书法的这一思想基础,同样不可忽视。忘记此点,单以简淡为羲之的书韵,是片面的;因而以简淡为书法神韵内涵不可缺少的因素,使有限的笔墨所欲表达的无限风神束缚在如此狭窄的概念之中,更是片面的。
风随世变,神因体异。刘熙载云:“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金石略序》云:“观晋人之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之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谅哉!”又说:“北书以骨为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书概》)晋固可尊,唐岂可卑?帖固可尚,碑岂可鄙?“汉晋笔法千载师,张颠藏真亦绝奇”,(明宣宗《草书歌》)右军无怀素狂逸之姿,怀素少右军肖散之气,似如“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严羽《沧浪诗话》)风神不同,各有千秋,“楂梨橘柚,各有其美”,(《世说·品藻》)不应扬此抑彼。
不同的阶级或同一阶级中的人,必然会有不同的爱好,但偏好不能颠倒是非,混乱朱紫。张怀瓘认为,“大王草书格律非高,功夫又少,虽园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足贵也。”(《论书》)这是只以雄强峭劲为有神韵而形成的谬见。有志革新书法的张怀瓘特别正当唐王朝崇拜王字的时候能够对“书圣”的草书提出批评,颇有胆量。但是他夸大了王字的不足。应该看到,王字的妍媚,不施粉黛,与雄强融合一起,意居形外,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评鉴书法,最忌责备求全,因为神形兼备尽善尽美的书法,其美亦是相对的。书论中对王羲之、颜真卿、米芇、赵孟頫、董其昌等等的书法都有苛责。其实,对任何人的书法均不应要求十全十美。范温提出“尽美之韵”,仅是一种美的理想,验之历代书法,仅可说某家相对地至此佳境。用于其他艺术形式,何尝不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