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李青刚:竞技生态下“青年展”如何走出焦虑和困境?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06-22



竞技生态下“青年展”

如何走出焦虑和困境?

 

李青刚

 

 

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以下简称“青年展”)是文艺青年彰显书法创作活力、展现艺术风采、践行文化自信的国家舞台,更是对青年书法人才的艺术理想和创作水平的深刻检阅。自2004年首届征稿以来,青年展走过了18年,共举办了五届,投稿总量达到68000余件,入展作品2053件(详细数据见下图)。青年展为中国书坛发现青年创作人才、引领青年创作方向发挥了重要作用。

 

届次

举办时间

举办地

收稿数量

入展数量

入展率

第一届

2004.10

河南郑州

17026

648

3.8%

第二届

2009.9

浙江宁波

17707件

411件

2.3%

第三届

2012.5

北京

11000余件

399件

3.6%

第四届

2017.10

福建漳州

10505件

295

2.8%

第五届

2022.2

辽宁沈阳

12117件

300

2.5%

 

第一届到第五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综合数据

 

立足时代语境在书法学科升级、书法人才量增、时代审美变迁、创作水平提升的竞技生态下,前五届青年展凸显的系列现实创作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和反思?以后的青年展创作导向和评审机制如何优化创新?青年展如何持续引领青年创作?这些问题应引起重视。

 

焦虑与困境:“青年展”反映的现实创作问题

 

(一)着力点不足,投稿量不高,“老将”不出马,新人如“流星”。一个展览的影响力,往往来自于展览的独特性、聚焦点、风向化、吸引力等,缺乏这些“着力点”,展览的投稿量就会下降。青年展群体广泛(18-50岁)、书体不限,内容不限,但因缺乏清晰的展览定位,从第三届到第五届,投稿量只有1-1.2万件,远低于近年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九届新人新作展(收稿27019件)、第五届正体书法展(收稿17409件)等。前三届青年展中,不乏当时已经在“兰亭奖”“国展”上入展获奖的作者参展,如毛国典、韦斯琴、许雄志、管峻、王金泉、王亚洲、张胜伟等;第四届、第五届逐步成为新生代作者的“专场”,两届连续入展作者仅16人,占第五届参展人数的5.3%,多个省份全部为新人(首次参加青年展)入展。“老将”逐渐淡出,参与甚少;新人虽前仆后继,却如“流星”闪现。青年展与新人新作展越来越像,长此下去,难以持续实现“树品牌、选人才、出佳作”的初衷。

(二)“展览体”复制模仿,同质化创作严重,创新探索乏力纵观五届青年展,不乏代表青年创造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总量太少,同质化的“展览体”创作大行其道。大部分作品形式模仿(以同一时期入展率高的作品形式和章法为影子)、内容单一(以《画禅室随笔》《道德经》《广艺舟双楫》《世说新语》《小窗幽记》等重复多见)、临创路径狭窄(如篆书作品难以跳出邓石如、赵之谦风格;甲骨文、金文作品入展很少;大字作品少且问题多)等。一个展览看下来,件件有看头,但能为之感动的作品少。青年展本该是青年作者彰显个性的“为我”表达,却演变成“为评委”“为展厅”书写的千人一面的“展览体”同质化创作成为阻碍青年作者审美创新实践的桎梏。

(三)书艺与文化同频不够,作品缺少时代感知。书到深处见文化,艺到极致靠修养。书法创作脱离了文化内核和时代感知,难以让人感动。青年展很早就鼓励创作“有感而发”“以文感时”的艺术作品,这需要作者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学养。2004年至今的18年里,青年书法作者见证了诸多时代发展的“历史时刻”:北京奥运会、世博会、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击新冠疫情、精准脱贫全面小康、建党100周年等,这也是大部分青年作者感同身受的时代标记。遗憾的是,连续五届入展作品中以自作诗文记录和书写以上内容者寥寥。这与近年来的全国青年美展、全国青年摄影展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较,青年书法展缺乏文艺创作的文化底气、个性表达和时代感知。

(四)培训痕迹重,流程化制作突出,现代跟风严重。竞技生态下,冲刺青年展的很多作者赛前都会经历高强度的创作训练,艺术院校、培训机构、各级书协、名家工作室等也会适时开展针对性冲刺培训,流程化打造批量作品几近常态。纵观一到五届青年展,每届展览上都有章法雷同、形式相近、技法如一的“双胞胎”或“多胞胎”作品;部分作者急于求成,“师承”当代书家风格甚至电脑通篇集字,反复临创生成作品;反复研究评委审美风向,精致化“制作”书法作品。这些现象历届青年展中都有,第四届、第五届尤为突出。展览评审中虽明确反对并明示严处违规者,但因制作手段多元、查证过程困难、发现问题滞后等原因现状未改。

 

思考与建议:“青年展”如何走向未来?

 

(一)每届展览应有明确主题,突出“青年展”的品牌定位。青年展相较于中国书协主办的其他展览,要有清晰明确的展览定位,这个定位关键就在“青年”。如何展现青年书法学习者的审美观念、人文意识、技法转换、创作思辨等,要有契合青年群体的突破性、创见性的展览引导机制。建议以后每届青年展征稿中增加引领青年创作和思考、与时代共情的展览主题,提升青年展的时代温度、学术高度和品牌热度,让青年展成为青年书法创作的一面导航旗帜。

(二)坚持“植根传统”的同时,应大力鼓励“守正创新”。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再发展。青年展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创新不足”。回归经典是书法学习的源头,但守正创新是书法发展的未来。第五届青年展征稿启事中明确提出青年展秉持的创作理念和文质评审的创新要求,这是一个进步。建议以后的青年展创建鼓励“守正创新”的评审细则,增加青年评委数量,对“大胆创新”的作品多维度评价,尝试跨领域邀请专家参与评审(如文学、美学、美术学等专家),保障青年展有活力、有亮点、有惊喜。

(三)建立“展评结合”机制,形成与展览同步的艺术批评。近年来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强调“艺文兼备、学术并进”,但“一展了之”的情况仍不少见。青年展是承续接脉的重要展览,应在展览中和展览后组织评审专家、书法评论家、作者代表、往届典型作者代表、专业媒体主笔等召开作品研讨会和专题艺术批评,针对典型作品和典型作者,进行“现象级”的深入分析和学术讨论,让青年展呈现出的创作风向、审美主潮、创新思考等得到总结和提炼,聚焦批评展览上显露出的“不正之风”,为青年书法作者提供创作和学习的重要参考。

(四)落实违规作品和作者警示通报制度,提升青年创作敬畏心。伴随展览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中国书协从第二届青年展开始,在制度设计上加强了对作品(文字、文学、文化等)和作者(创作能力、艺术品德等)的考察审核。制度虽完善,但落实力度不够,有些“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意味。这从前四届青年展公示名单和入展名单完全一致就可看出。没有发现问题不代表没有问题,每次展后都有在自媒体发酵的“问题作品”被围观,甚至成为当届展览的舆论焦点。第五届青年展公示入展名单304人,根据抽查面试和举报核查情况,最终公布的入展名单300人。那么公示却未正式入展的4位作者分别是什么原因?违反了哪些评审制度?问题严不严重?进一步的处理结果是什么?遵守制度不能仅靠作者自觉,发现问题作品或作者不能仅是悄悄地“取消入展”,应有个明确的说明情况、表达态度的通报制度。问题严重的、造成舆论热点的应在专业媒体上发布审查结果。这也是对其他作者、以后投稿作者很好的警示作用,提升青年作者创作的敬畏心。

艺术是时代的先觉,笔墨是时代的镜像。广大青年书法创作者对时代风潮有着敏锐的感应,代表着书法事业的未来。青年展是青年书法创作生态的缩影,以展览为视角,竞技只是检验书法学习的手段,不是书法学习的目的。青年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不能割裂书法与文化、技术与艺境、传统与创新的关联;不能缺乏人文感知,缺少时代气息;不能只观笔墨当下,为作而做,为展而战。应该把艺文兼备、技道两进、学术并举、德艺双馨作为毕生艺术追求,为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贡献青年书法人才力量。

 

作者简介:

李青刚,硕士,研究员,北京大学书法访问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天府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西部书法艺术人才项目(2017)、国家艺术基金中国书法评论人才项目(2019),入选“书法报•学院派青年书画百家”(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