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碑帖文房
中国古人的色彩观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5-25
中国古人的色彩观
引入
中国古代色彩的主要应用:
服饰、建筑、绘画、陶瓷、器具
古代用色流变简史
《尚书·大传·帝告》云:“未命为士者, 不得乘朱(赤) 轩。”
《礼记·檀弓上第三》载:“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
战国末期,邹衍将五行与五气、五方、五色、五帝等的配合与王朝的兴衰更替相联系,提出“五德始终,天道循环”的理论。
根据“五德轮转说”定国家的尊崇色,每个朝代均受到一种“德性”支配,每种“德性”又由“五色”中的某一相应色象征:黄帝的虞代为土德,色尚黄;夏代为木德,色尚青;商代为金德,色尚白; 周代为火德,色尚赤。
楚地尚赤:楚国最初为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其色彩崇拜必然要受西周中原地区的影响;其次,楚地偏南,属火,色赤。
秦尚黑色。据《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皆上(尚)黑。”
秦代尚黑无等级。
汉高祖刘邦始立黑帝祠而居水德,定服色为黑;汉文帝时改尚黄色;王莽起义,杜撰赤帝(尧)子刘邦斩蛇起义,并自命为黄帝(舜)后裔,尚土德,尊黄色;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起庙案图谶推五运,正了火德,色尚赤。
到魏以后, 政局动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礼仪杂乱,正色、间色格局被打破,诸侯国无固定服色,但一般朱、紫、黄、黑多为帝王公卿所用,青、白、绿则多用于低级官吏和庶民百姓。
谢赫《古画品录》:“随类赋彩”——破坏和自觉。
隋代时,服饰颜色的等级鲜明,紫色地位上升,成为皇室尊崇的色彩,但此时的黄色依然为贱色,并不禁止官员穿黄衣。
唐尚黄色。“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同时,唐朝以后,紫色在朝廷也受到特别青睐,成为皇帝对臣相的最高赏赐。
宋代尚红。用色承唐制,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宫殿逐步使用白石台基,红墙、红柱、红门窗,黄、绿色琉璃瓦。紫色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明代尚赤,官员服色以赤色为尊,同时,规定玄、黄、紫三色为皇家专用。
清代:汉人官员用蓝色官服,满族官员用黑色官服。
古代用色规制
《礼记·玉藻》中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山玄玉而硃组绶,卿大夫水苍玉而缁组绶(纯色丝带),士子佩瑜玉而秦组绶(杂色丝带)。”
《礼记》与《谷梁传·庄公二十三年》载:“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
楚文化较完整地保存了周代文化,并在秦末将这种文化影响带到北方,与汉文化相融合。楚漆器中多以红、黑二色为主,黑底红纹。
《韩非子·十过》中有讲到禹作漆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为祭器。
秦代宫殿的色彩沿袭春秋以来的传统,柱涂丹色,墙壁涂以青紫或绘有壁画,官署用黄色。
秦时行佩绶制,《秦会要·舆服》载:“皇帝佩黄赤绶,诸侯王佩赤绶,诸国贵人、相国佩绿绶,将军佩紫绶”、“秦始皇(时)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
汉代拓展了佩绶制:《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舆服志》载:“文帝后规定,乘舆黄赤绶,诸侯王赤绶,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中两千石、两千石以上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
汉代的宫殿与官署建筑多用红色,有大量的“丹楹”、“朱网”、“丹屏”的文字记载。一般柱墙为红色或大红色,天花为青绿色调,栋梁为黄、红、金、蓝色调,利用青、红、白、黑、黄色彩的组合与对比,出现“彤轩紫柱”、“丹挥缥壁”、“绿柱朱穗”等众多变化的建筑色彩组合。
汉代漆器用色:汉代漆器用色以红、黑两色为主,夹以少许黄色。
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是实行严格的“公服制”:《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四年载:“夏,四月,辛酉朔,魏始制五等公服”;胡注云:“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绯、绿、青。”
晋代“庶人不得衣紫绛”。
隋代品服衣制度:将常服纳入服色制度;《隋书礼仪七》载:“大业元年,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大业六年,进一步规定:“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有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贾以皂,士卒以黄。”
隋炀帝杨广在位(公元605—618)13年
唐制规定三品以上服紫, 四品以上服深绯, 五品以上服浅绯, 六品服深绿, 八品服浅青, 其他不入品在杂役、士兵卒、庶民、商贾等服黑白二色。且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
“江州司马青衫湿。”
隋唐时期的建筑用色尚朱、黄,配以青、绿;宫殿、庙宇、官邸多用红柱梁架,施以彩画;黄色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皇宫、寺院用黄、红、青蓝等色。
宋代:宋代尚红色,紫色地位进一步上升,服制颜色主要考察绶带区分不同等级。
宋代建筑承唐而来,宫廷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宫殿逐步使用白石台基、红墙、红柱、红门窗,黄、绿色琉璃瓦,屋檐下施以“五彩遍装”等彩画,给人以柔和而灿烂的色彩印象。
宋代瓷器:色彩除青、白、黑,还出现各种花釉。如钧瓷烧制过程出现“窑变”之后的紫红色、青绿色光彩;
明初,宫殿均覆以绿色琉璃瓦;嘉靖后,以黄色琉璃瓦代替。紫禁城宫墙、殿柱都采用红色;黄色属土居中央,因此皇帝的宫殿全以黄色琉璃瓦为房顶;宫殿内的建筑,除极个别特殊要求的以外,不论大小,一律也用黄琉璃瓦,内部装饰也多以黄色或黄金作金箔粘贴于宫内各方。宫殿以下,坛庙、王府、寺观按等级用黄、绿混合,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木结构可用绿色,梁枋、斗拱、椽头多绘彩画,色调以青、绿为主,间以金、黑等色。以有彩的用金、用龙的多少有无来区分等级,等级最低的民居,只能用无彩系的灰色、黑色、白色,所以一般民间住宅大多是采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与官式建筑鲜艳华丽的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从而也深化了尊卑等级观念。
清代延继明代用色制度,皇宫建筑主要取黄、红、绿等比较吉祥的颜色。
色彩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阴阳两色观:
【道家】
黑白才是最朴素、最本真的大美。
《道德经》中也有言:“知其白,守其黑。”
黑白是中国古代最朴素的宇宙观。
二、五色观
【西周】
《尚书》:“五采五色”
《尚书·益稷》中记载:“予欲观古人之象,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作绘,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以五彩彰施五色, 作服。”【十二服章】
《老子》: “五色不乱,孰为文彩”,“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礼记·礼运》:“ 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端午节系五色绳”
《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锦帛也”。
释五色:
五色与五行、五方等的搭配
《周礼·冬官孝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 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彩备之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园,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孔颖达注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
《尚书·洪范》中这样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孔颖达疏:“《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璧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磺礼北方。’……然则彼称礼四方者,为四时迎气,牲如器之色,则五帝之牲,当用五色矣。”
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漂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
东 青 木 苍龙 震卦 木 太皋 圆规 春天 句芒 岁星 甲乙
南 赤 火 朱雀 离卦 火 炎帝 曲尺 秋天 祝融 荧惑 丙丁
中 黄 土 腾蛇 黄帝 季夏 后土 镇星 戊己
西 白 金 白虎 兑卦 泽 少昊 秤锤 冬天 蓐收 太白 庚辛
北 黑 水 玄武 坎卦 水 颛顼 秤杆 夏天 玄冥 辰星 壬癸
色彩的类型是分等级、讲尊卑的。五色各有其名分:青为首、赤为荣、黄为主、白为本、黑为终。首是先导、荣是华彩、主是主管、本是根基、终是归宿。五色以黄色居中,称中黄,最为高贵,是王权的象征。
“红忠耿、黄干练、白阴鸷、黑憨直、蓝桀骜、绿凶狠。”
三、正色与间色
【公元前500年,西周】
《礼记·玉藻》载:“士不衣织,无君者不贰采。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
郑玄注,即“谓冕服,玄上纁(xūn)下。”而孔颖达疏解郑玄为:“玄是天色,故为正;纁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皇氏(皇侃)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之色;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liú)黄是。”
正色居尊:
【秦以前】
“色之用,别尊卑, 明贵贱。”
《礼记·王制》:“奸(间)色乱正色, 不粥于市。”
“衣正色,裳间色”:正色,用于尊者,上衣、公服、礼服;间色,用于卑者,下裳、便服。
《礼记·礼器》载有“玄衣絳裳”:即,“上衣玄,下裳黄”,象征“天”与“地”。
《易·系辞》中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
儒家尚正色:
《论语·阳货》载:“恶紫之夺朱也。” “齐桓公服紫”。
《论语·乡党》载:“君子不以绀緅(赤青色) 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周礼·冬官考工记》载、《论语·八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郑玄注:“素,白采也,后布之,为其易渍污也,不言绣,绣以丝也。”
朱熹注:“素,粉地,画之质。”
间色地位上升:
【汉代以后】
到了汉代, 紫色地位上升,紫绶已成公、侯、将军等高官的标志,到唐朝服紫则成了封建士子追求的目标。普通百姓禁止服紫, 只能服黑、白。
红色取代黑色:
白衣、一穷二白
唐代诗人高适《送桂阳孝廉诗》: 桂阳少年始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庶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一般情况下只能用白、青、黑等颜色或混合色,因而被称为“皂衣”、“黔首”。
几种特殊的单色
【黑色】
《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又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玄黄”一说。
《诗·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礼记·玉藻》 :“天子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诸侯玄端以祭。”玄端是一种黑色的布衣, 是周代贵族的祭服, 在婚礼和冠礼时都可使用, 黑色是吉色。
春秋时, 秦穆公派兵远道袭郑, 晋国借出殡晋文公之机,使晋军着黑色服装,截击秦师于崤,秦军全军覆灭, 晋人从此作为丧服, 一直沿用至今。
秦汉漆器的红、黑主色。
汉代玄色服饰。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始祖崇拜和生命意识
对黑色的恐惧和敬畏感
玄即黑色,象征天的玄冥、神秘和晦明,是天地混沌之色,是自然母色。
道家将玄解释为本源式的存在。
庶民因常戴黑色的帽子, 故称为“黔首”。
【黄色】
《风俗通义·五帝篇》:“黄者, 光也,厚出, 中和之色。德施四季,与天地同功。”
《易经·坤卦》中就有“黄裳,元吉。”之说。
隋代以前黄色跟帝王的联系还不是那样密切,普通人也可以穿戴黄色衣冠。
至唐,黄色成为皇室专用之色。宋王林《野客丛书·禁用黄》:“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佛教尚黄色:释迦牟尼捡拾黄裳为衣的典故
【红色】
周口店“北京猿人”:用赤铁矿染红的石珠、在山顶洞人的墓中还发现尸体的周围撒有红色赤铁矿粉末的痕迹。
原始巫术的影响:红色代表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具有不可抗拒的对生和死的控制力。
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
紫色:
紫为间色:木生火对应的是“青和赤”,青赤得紫,《说文解字》云:“紫,帛青赤色。”
《韩非子·外储说上》记载:“齐桓公好衣紫,国人皆好服之,致五素不得一紫。”
东汉刘熙《释名·释采帛》中亦句曰:“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惑人者也。”
《北史·魏纪三》记载:“(太和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四年》亦载此事。胡三省注:“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绯、绿、青。”
《旧唐书·舆服志》载:“贞观四年又制,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下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以青。”“上元元年八月下令:‘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宋代创立借紫、借绯制度,时人有:“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说法。
明代,紫色遭遇冰点;清代基本延明制,一度贬低紫色地位
《宋书·符瑞志上》:“汉世术士言黄旗紫盖见于斗牛之间,江东有天子气。”
紫微星------皇权的象征。
红之至为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