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王岳川访谈——书法经典传承与当下危机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10-01
书法经典传承与当下危机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访谈
孙婧
(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
孙婧(以下简称孙):王老师您好!您是文论家、美学家,同时也是书法家。今天想和您讨论的话题是关于中国经典书法文化和当代书法问题。在中国文化史艺术史上,书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王岳川(以下简称王):法国哲学家、书法家熊秉明曾认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一观点得到了书论家韩玉涛先生的肯定,在《中国书学》一书中韩先生曾用这句话作了该书的锲子。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文字还能够成为活化石,被今天所认识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看一下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首先,古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是古代的书面文字,这个国家已经灭亡了,距今天大约5500年。第二,古埃及的文字和文化,也已经灭亡了,距今天大约5000年左右。第三,古印度的梵文——古代印度的文字,距今天4500年左右,只有少数的像季羡林教授这样的名家才可以辨认。而中华民族的甲骨文距今天3500年,却能够被全国人民所识别,包括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四就是四横。山、水、日、月跟今天写的文字基本差不多,相当一部分文字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篆书、楷书,文字形态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说,中华民族象形文字被历代国人所辨识,书法起到了保护文字、弘扬文字、发展文字的重要作用,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文字没有发展出一种艺术形态——书法(Calligraphy)而走向消亡,中华文字发展出高妙的书法文化,历经数千年仍然生生不息地存在着。中国书法成为是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存在的书写文字的艺术形式,无疑中国书法保护了中国的文字,功莫大焉!
第二,为什么说书法是国学或者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呢?因为中华民族是“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就不像“筷子文化圈”,它是以文字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对日本、韩国、越南、尼泊尔、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等很多的东亚国家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汉文化辐射圈”或“汉字文化圈”。在书法上,书法的“书”字第一个含义就是汉字,第二个含义的“书”就是书写。当今很多书法家没搞明白,其实书法就是文字的优美书写,而且是典雅国学内容的优雅书写。那种认为仅仅书写就是书法的看法,无疑是对于书法的浅化和误解,它只是第二个层面的含义,离开文字和内容,书法就不再是书法。可以说汉字精深内容优美书写的书法,捍卫了汉字文化圈,捍卫了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重要的文化地位。进一步看,中国历朝政府上至皇帝,中至大臣,下至书生对中国书法都非常重视,并且纳入考试制度。在隋朝就有书学博士,而《论语》博士和《孟子》博士是很晚时期的元朝才出现的。在中国历朝历代,书法是作为高等考试的门槛,如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书法成了“敲门砖”。如果书法写得不好,这个门就敲不开,就基本上等于高考无缘。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艺术史上,应该说书法处于一个极高的地位。因此我同意熊秉明先生说的,书法是中国文化包括国学核心的核心。
(孙):书法形而上的超越性透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精神气质?
(王):书法是中国文化一个非常珍贵的现象。100年前胡适、钱玄同们背弃了汉语的文言文,要废除汉字和废除文言文而倡导白话文,此后,文言文基本从主流的艺术形态和主流的文化传播形态当中消失了。今天打开手机,打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包括电视台,都是白话文的,唯独有一门艺术——书法,至今坚定地保存着文言文的形态。正是书法把中国历朝历代的精神以及非常重要的经典传承下来,超越了历史而传承到了当代,并且通过书法的斗方、对联、条屏、扇面等形式送入千家万户。中华民族没有一家没有书法,我相信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门口挂对联的时候,一定会成为整个民族对中国书法的文化认同。书法的“书”形而下的气质就是必须要书写,而且还是以各种高妙技法来书写。同时它也具有形而上的气质,就是把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道法自然,浩然之气,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江东去”……这种精神的超越性,送入千家万户,让其陶冶精神而脱离日常生活的低级趣味,让经典文化精神引领中华民族登高行远。
(孙):那如何透过书法去解悟华夏美学精神的所在呢?您认为书法艺术对中国美学的特殊贡献在哪里?
(王):我长期研究中西美学,注意到华夏美学和西方美学的根本性不同。这种美学上的根本性不同就是线条艺术,而书法更是线条艺术的集大成者。中国文化价值就中国美学或者华夏美学而言,就必须要有书法这重要一维。绘画的游走线条、参差笔法都和中国书法线条无限丰富性相关。看到中国艺术的构架,包括书法、美术、舞蹈,都有充满韵味的线条艺术。中华民族不是特别强调对对象的精准临摹或精准模仿,而是强调写意性的艺术,其中书法是汪洋恣肆最写意的。
书法与“六书”的关系紧密。“六书”之说出现很早。“六书”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进一步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书法在汉字六书中通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的意义凸显中国书法的精神气质,是对华夏美学和文字精神的精神领悟性的创造。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特殊贡献,除了线条的艺术以外,和八面出锋、阴阳向背、中和之道、不偏不倚大有关系。中国艺术不重野蛮、暴力、夸张、变态的因素,更多强调的是书法的典雅温润和不偏不倚的人文之美。唐太宗在《王羲之评传》中评价王羲之书法时,说它是一种综合之美:“详察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这些充满敬仰之词中不难看出,唐太宗对中国美学中的王羲之书法之境评价是极高的。
(孙):您作为一位书法家,能不能给介绍一下如何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去体认书法艺术的精神?
(王):如果要说宏观的话,就是从总体艺术作品的视角来看。首先中国书法的评判关注五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他们的时间都比较早远,甚至可以说在汉代时期五体书基本上就已经成型,而且各书体比较频繁出现了。
一般认为甲骨文是距今3500年。甲骨文以前还有文字,比如说有4000多年的巴蜀古文字有近百个;比如说出土在8000多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现的若干陶片上17个古文字契刻符号,所有这些都是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文字的“晨曦阶段”出现的文字。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已经有5000个字了,能够被今天的甲骨文学者认识的不到2000个,仍有3000多个字不认识。甲骨文往下发展是金文,就是青铜上的铭文,距今天也有3000年左右。再往下就是大篆,是以石鼓为代表,出土于陈仓(今陕西宝鸡)春秋时期,一般认为比孔子要更早一些,大致有2600年左右。然后是小篆,由秦代丞相李斯创立,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六国文字,在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始用小篆,时间2200年。篆书出现发展是在3500年到2200年左右。隶书一般认为是从汉代开始,它有2000多年的历史。行书一般人认为稍微晚一点,其实在可以看到最早出现隶书过程当中,就出现了和草书相关的章草,它的尾巴上留有一点隶书的痕迹,隶书和草书几乎是同时代出现的,然后狂草或者大草,比较确凿的就是在汉代张芝写过四五个传下来的草书,尤其是他的《冠军帖》《终年帖》等写得非常精彩。再往后在东汉可以看到钟繇等,钟繇的楷书写得非常精到。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楷书,也非常娟秀温润。行书在王羲之时代达到了高峰。王羲之是东晋人,可以从敦煌出土的一些文物中,看到一些偏有行书特征的作品。可以说是在汉末之前,五体书基本上都呈现了。行书到了东晋达到了至高境界,楷书到了唐朝达到了法度森严的高度。书法的发展远远没有终结,有待一代一代的人去继续发展弘扬。
从微观角度上看书法,主要体现中书法四个维度:字法、笔法、结构、章法。
第一是字法,字法是文字的基本构成形态。有些当代的现代艺术家认为不写汉字,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书法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文字,第二个才是书写,不写汉字就跟“书”(文字)没有什么关系,不能叫书法,应该叫抽象画或是叫别的什么。字法很重要,而写错字是书法的大忌。古人在很匆忙的时候,可能会写一些异体字,或者是一些有瑕疵的字,由于历史文献的流传的珍贵性,不可厚非。而今天的人在写字的时候,字法一定不能出错,出错以后一定是错,而无需辩解。
第二是笔法。书法不同于写汉字,不同于抄书匠,就在于笔法的劲道和变化,蔡邕说:“唯软,而奇怪生焉”。笔法有“永字八法”,横竖撇捺提等等,还有笔法负面的八病: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这些都是低层次书作的弊端。在写书法的时候,要追求的是永字八法的这种精到和准确,要避免书法八病的错误笔法。而当代很多的书法家确切的说不能叫书法家,很多“写字人”,他们的书法已经不是八病,我认为是十六病、三十二病,病得很重,应该开一个书法诊疗所,来给他们治这些病,不然中国书法未来堪忧。
第三,除了笔法、字法还有章法,就是如何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因为第一个字写下来以后,差不多基本上的格局就定下来。章法当中有疏能跑马,密不透风,有上下左右,粗细方圆,枯润浓淡等书法的艺术辩证法,在这个意义上,大道至简、计白当黑的书法更接近于中国哲学。
最后,是墨法。中国书法是水墨的艺术,它不像油墨,也不像油漆,更不像画油画的那种颜料。书法运用水墨,是用水和用墨的辩证法,对写一幅书法非常重要,有淡墨书法,有浓墨书法,有焦墨书法等,一般人认为墨分五彩,淡墨浓墨,枯墨焦墨等等,这些都是在品味书法及创作书法中必须要精深体认的。
(孙):中国书法艺术理论史上,有哪些重要的书法理论启迪和影响了之后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
(王):我认为最重要的书法理论,一个就是刚才所谈到的笔法。在蔡邕的笔法论里面有很多的精彩的体认见识,在欧阳询和王羲之的一些笔法中,也有相当多的经验供今天的人去体会。
在众多书法理论中,我比较认同的理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也是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书谱》,这部书论著作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一般都知道搞书法理论的要会写字才行,而写字的一般会认为理论上比较虚。而孙过庭的《书谱》3000多字,不仅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在理论上高瞻远瞩洞悉一切,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在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理论史上名气最大。《书谱》因为字数甚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但是我认为他把书法传承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批评王献之不重视父亲王羲之的书法,自认为已经超过父亲,不以为然。孙过庭认为献之的笔法是继承羲之的,但并未把他父亲的成就全学到手,在《书谱》当中,孙过庭还认为钟繇专工楷书,张芝精通草体,这两人的各自擅长,而王羲之兼善有之,阐明了王羲之和钟繇、张芝的之间是一种传承学习和继承的关系。在学习书法的时候,既要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时代不断进步,前人的东西沿袭中有改革、继承中有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关键是他们做到了质朴不违时宜,妍美不同时弊。所谓文采与内质相谐和,才是君子的风度。孙过庭还提到了写书法要重视书法创作“五乖五合”的规律,“乖合之际,优劣互差”。今天来看,就是写书法要心气平和,书法和心情达到统一等等。在写书法的过程当中,必须有一种情感投入,不同的书法,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心情写出不同境界的书法。这样就把人格心理和书法的书写结合起来,我认为是非常高明的。他还提到了有些人权力地位很高,可以写书法,但是等这些人的位置一卸,退出权利的舞台,其所创作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就变成了一个从来不被人知道的情况。“或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加以糜蠹不传,搜秘将尽,偶逢缄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覼缕。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也就是说依靠权力获得的书法话语权,在权利被消解以后,就烟消云散。还有“龙书、蛇书、云书、垂露篆之流,龟书、鹤头书、花书、芝英书之类”搞怪的书法,或者是对物象的轻率描摹,或者是对当时祥瑞的简单记录,从技巧上看属于绘画方面的,算不上书法,又不具备楷书的笔画特点,没必要详谈它。我认为这些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孙):中国书法史的主流是什么?
(王):中国书法史主要分成三派。
第一派就是“馆阁派”。馆阁体是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考场通用字体,比较僵化工整,便于阅读。在中国书法史上,尤其在小楷的发展当中,馆阁体曾经有重要的功能,因此不能一味的去批判否定。王羲之说过书法不能写的太整齐,就是说过于齐整不是书法而变成了算盘珠子,但是也不能乱写,书法是有变化的,在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到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赵孟頫的《道德经》,文征明的《金刚经》等都是超越馆阁体的小楷精品妙品,这些书法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写意小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
(孙):那么为什么后来对馆阁体的批判比较多呢?
(王):主要是清朝以后的考试制度使得很多书法家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创作锐气。有些书法家就提出要攻击批评馆阁体,而张扬个性。我认为馆阁体有缺点,但是不能一概否定,它仍然是中国书法当中不可忽略的一种艺术传达形态。
第二派是古代没有经过书法训练的“民间书派”。一些地下挖出来的瓦当、小饭馆的酒旗,粗粗识字者写的粗疏的墓志——大都是读书很少错别字满篇的民间人士写就的。在古代唐朝宋朝考试制度很严的时候,他们都不入流,不被社会认可。他们所谓的“书法”其实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写字,但它们被埋在地下过了几百年上千年,挖出来以后,一些书家觉得要反抗精英书法、文人书法,就把这些东西集中整合起来,然后变成一些反“二王”书法、反经典书法的当代任性书写,没有书法韵味的随意泼墨,我不太认同如此定位的所谓“书法”,大抵只是中国书法的支流旁流和补充形态而已。
我比较认同是第三种——“文人书法”。中国历朝历代的书法家都是大文豪,统一六国文字的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就是大文豪。秦始皇巡视的所有碑文,重要的文献大多出自李斯之手,而且统一六国文字说服始皇帝的文字功夫了得!
到了汉代,第二位大文豪就是蔡邕。蔡邕曾经把《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从经学角度加以考订,制作了一个普遍意义的官方文本,再加上精美的书法三体,篆书、隶书和楷书书写,当时可谓万人空巷。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可以说是有汉一代大文豪也。
东晋王羲之时代,谢安、王羲之为大将军,他们同时也是大文豪。王羲之的《兰亭序》已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英汉对照版,而且王羲之即席所作诗文结集的序文草稿《兰亭集序》被收入清《古文观止》。可以说《古文观止》十几万字收入的是中国成千上亿的文字当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已经被证明,王羲之是一位大文豪,是一位生命入思者。
中国书法的主流毫无疑问是第三种“文人书法”。后来康有为提出中国书法还有一种叫做碑派书法,提出“贬帖”“尊碑”之说。其实康有为是有问题的。因为魏碑大抵是鲜卑族所重视的,由于历史上鲜卑族对汉民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中国古代对魏碑不甚重视。魏碑到了唐朝几乎没有多少人去书写,因为唐朝森严的楷书美学已经超越了魏碑的初级楷书形态。到了晚清,人品和学问都很成问题的康有为以建立在其政治哲学思想上“卑帖尊碑”思想,武断地将所谓开新者视为碑学,其书学思想相当偏激,谬误多多,学界批评甚多。康有为随意以开新守旧同书法加以比附——以守旧党开新党之争来比附当时帖学碑学之争,我认为是不靠谱的。其企图用魏碑来打压中国书法的帖学主流——文人书法,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现在一些书法人士不清楚这个问题历史缘由,跟着学问和书法均不严谨的康有为跑,造成了今天书法界一些人“尊碑”“贬帖”的各种乱象。这个问题很大很复杂,我有另文详述,此不多说。
(孙):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您最推崇的是哪一个朝代?哪一位书法家?
(王):学习经典是学习中国书法历史上历代经典,重中之重是王羲之。我强调走进经典,尊重经典,尊重国学,尊重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为什么最推崇王羲之?因为王羲之的诸体皆善,蔚为大观。可以看他的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行书《姨母帖》《兰亭序》《丧乱帖》;草书《初月帖》《行穰帖》《十七帖》等,都非常精到,实为典范。他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行草书神俊、古雅、清新比比皆是,是中国书法历史长河中很重要的经典。我最推崇的朝代就是东晋,最推崇的书法家就是王羲之。魏晋时期文人处在由隶书转向楷行草过渡时代,王羲之不满隶属楷书书法用笔过于滞重,结体古拙厚朴的形态,所以独辟蹊径,精研书势,以坚实的传统技法和嘎嘎独造的守正创新姿态,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转型为自然洒脱、典雅流便的书风,推进了中国书法文化的自觉时代到来,将汉魏拙朴书风转为自然流美书风,将魏晋崇尚的“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中和”之人格美书法美,发挥到尽善尽美之境,形成传承古代精髓,独标新意的雅致飘逸、刚柔相济的书法美学理念。王羲之书法极具包容性与丰富性,这种多样性的创新成为历代文人学士学习书法的圭臬,其根源与中国人内心“和谐”观相合鸣。正是这一刚柔相济的书法获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美誉,并雄霸书坛一千六百多年,使得帖学的潇洒流美之风成为中国书法史的主流。二王书法标志着“尚韵书风”的完成。羲献书法重视线条,伟大的书家追求的是忘掉线条,从线条中解放出来,强调不拘于有形的线条墨色,呈现美学境界和心性价值!我认为今天有一些无知者无畏的写字人,自诩达到了王羲之甚至超过了王羲之,无疑是痴人说梦!
(孙):中国书法艺术与西方世界艺术趣味的冲突点在哪里?
(王):中国书法艺术与西方世界的艺术趣味并不太冲突。中国画家张大千去见过毕加索,毕加索告诉他“你们的书法艺术是抽象艺术的鼻祖。到西方来学习,其实你们才是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源头。”这揭示了中国书法艺术与西方的艺术趣味之间源和流的关系。如果说在古代还有一点点对立或者是对照的话——古代中国是写意的重视线条韵味的艺术,古代西方是具象式的精准的三维空间的艺术,而书法包括中国的国画是无焦点透视,是带有一种我称之为是“穿梭似”或“穿越式”的抽象艺术,和今天西方现代艺术趣味有异曲同工的关系,互相影响并行不悖。而今天的一些人却用西方的现代艺术打压中国的书法,实在是舍本逐末、数典忘祖而已。
(孙):自古以来,书法与美学、文学都有着极强的亲缘关系,书法对于中国文人似乎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您怎样看待今天的文人书法、学者书法?
(王):古代如果不学书法,通不过秀才考试、举人考试、进士考试,就没有希望进入政府管理体制。今天的学生是经历小学到初中高中的读书阶段,然后高考上大学,毕业获一个学位或考一个职位。古人是带有自学平台的考试,考秀才即相当于高中毕业,考举人即是本科毕业,考进士就是博士后毕业。比如说蜀人苏东坡获得进士时年纪21岁,在今天相当于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著名诗人王维,中进士的时候是22岁。古人往往是刻苦学习然后考试通过即任命为官员。苏东坡获得进士以后马上被任命为陕西凤翔县的官员。古代文人书法家大部分都有进士资格,历代中进士的文人书法家有:白居易、张九龄、颜真卿、柳公权、韩愈、杜牧、王维、李商隐、贺知章、杨凝式、韩熙载、王安石、司马光、朱熹、张孝祥、苏轼、范成大、范仲淹、欧阳修、黄庭坚、蔡京、蔡襄、陆游、文天祥、韩琦、秦桧、杨维桢、解缙、王阳明、丰坊、王世贞、董其昌、张瑞图、王铎、倪元璐、黄道周、王士祯、笪重光、郑板桥、刘墉、翁方纲、梁同书、钱大昕、王文治、姚鼐、钱沣、孙星衍、伊秉绶、阮元、洪亮吉、吴荣光、林则徐、何绍基、刘熙载、曾国藩、俞樾、翁同稣、李文田、吴大澂、沈曾植。历代的文学家、美学家、书法家大部分都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一个文豪不会写字,也没有一个所谓纯粹职业的书法家。我想说,中国古代的职业书家只有两三位,其中一个是冯承素,另外两位是赵模、诸葛贞,他们书法均被书法淘汰,而且名不见经传。只是唐太宗要求冯承素使用“双钩”填墨临摹《兰亭序》,才因神龙本兰亭而留名,而冯承素自己的书法无人见到。可以说,冯承素、赵模、诸葛贞等几个写字为生的职业书法家,历代都不重视这些只会写字而文化不精的书匠或字匠。今天有些书法家动辄傲称自己是“职业书法家”“专业书法家”,殊不知在古代这是一个并不光鲜的称呼。古代的书法家都不是职业书法家,这群人里有皇帝、丞相、右将军、大将军、大文豪等。而今天那些经常说自己是职业书法家的人,有些相当缺乏文化修养,总想搞一些吸引眼球的反书法的事件。这表征为此时代书法生了病,这病应该好好治治。古人书法核心地位一定是文人书法和学者书法,古今皆然。正是“文人书法”和“学者书法”才成为书法美学的大雅,才能成为社会的审美主流。
(孙):如何理解书法的文化性或您提出的“文化书法”?
(王):书法首先就是文化,刚才也谈过了。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独中国的文明得以幸存,之所以没有消亡,是一门叫“书法”的艺术守护着她,爱护着她,并见证了书法和文字之不可分。一个不认字的、写错字的书法家,严格来说是残缺的书家。人生学文识字始,人学文化是从字开始,字都不认识,那就是没文化。书法就是文化审美载体,它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五体皆备,不可有钻利心态,而要具有书法的文化心态。说一句比较通透的话,一个楷书家和一个脱盲者的区别在于:一个脱盲者认识3000字可以开始读书,而一个写楷书的书法家,要认识2-3万字才可以开始写字,什么意思呢?书法家看一眼就知道是欧阳询的字体,是欧体,知道颜真卿的颜体《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多宝塔碑》等。熟悉王羲之1000字,智永1000字,欧阳询1000字,虞世南1000字,褚遂良1000字柳公权1000字,赵孟頫1000字等等,等到他看了10位20位30位楷书大家,熟悉每人1000字的时候,他的所有认知、辨别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如果一个所谓的书法家连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赵孟頫、赵孟頫的字辨别不了,写不出来,就称不上书法家。今日书法界很多所谓的书家是不真实不可信的,文化的滞后和趣味浅俗使得书法精神大打折扣。今日书法成为中国艺术中入门级别最低的一种艺术形式,似乎会写自己名字的人都敢称自己是书法家,这导致了中国书法变成了良莠不分一团乱麻。我们现在要恢复书法的清洁空气,用毛泽东的两句诗来说,“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恢复书法的文化属性。首先要认字,其次要有正确的书写,其三感受到书法国学内容的宏伟壮丽!书法文化是很重要的,不可买椟还珠!
第二,要懂得经史子集。书法家写的字不能天天写“床前明月光”“朝辞白帝彩云间”,一定要拓展文化视野,多写经史子集。《经》分成《十三经》,起码要读《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还要书写《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书写四书五经,包括所说的经史子集以为,还必须要了解《二十五史》,包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个不懂历史,前言不搭后语,清朝和明朝搞不清,明朝和宋朝混乱说辞的,那是很可笑的,这是书法书写的内容。有人认为书法和内容无关,我只能说他是一个“无知者无畏”“敢为天下先”的人,我当然不认同这种说法。
第三,书法的文化性在于书写正能量。中国书法是所有艺术当中最干净的艺术,小说有黄色的,电影有黄色的,绘画有垃圾的不堪入目的,唯独书法没有一个人敢于书写一幅黄色书法,或者谁能看到一幅黄色书法。书法是最干净的,只写中国精神中对国民有激励作用、对民族有提升作用的文化正能量。书法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的文化标杆。
第四,书法的国际性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重要。我说过,中国的书法曾经影响过东南亚,影响过“汉语文化圈”。如今这些汉字文化圈成员: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等,都纷纷背离中国,背叛中国的文化,投向美国,汉字文化圈正在变成“花圈”。面对这种情况,中国要成为全球的大国强国,我认为邓小平所说的“一手硬、一手软”必须重视。当前仅仅在经济,军事、科技上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加大在文化艺术和教育上的投入,否则“汉字文化圈”就会变成“花圈”。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和对全球影响的普世性,就会变成一个乌托邦,而成不了真实。
中国书法的文化性很重要。据此,我在十五年前,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2003年成立时提出“文化书法”。“文化书法”的提出基于这样的考虑,它的前提是当今中国出现了“反文化”的书法。
主要是两个派别,第一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策略是反文化、反美学、反中心、反历史、反人文主义,是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欧美人处身于大屠杀、法西斯军国主义、战争暴力之中,痛苦失望乃至绝望,于是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的宗旨、人性的美好失望而走向反文化。因此“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战争杀戮变成无限残酷的时候,再写优美的诗就是用谎言遮蔽这个罪恶世界。于是一些西方艺术表示说世界很丑,我的艺术比世界还丑,就出现了一个“比丑”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精神颓废的写照,是西方人艺术失败的象征,而中国一些人把这些颓丧的过时的文化破烂拿来取傲于国民,非常可笑!我每次见到这些热衷后什么现代的人,我就问他,你告诉我“后现代主义”一词英语、法语怎么说,德语最早是谁提出来的?你读过哪几本英文后现代的原版本?进入西方社会多少年了解他们精神颓丧的现状?……如果读不懂原著,就闭嘴,因为你没有资格来谈什么后什么现代,只是低级的抄袭而已。书法要清洁文化环境,第一就是要反对后现代的“反文化书法”。
第二是“文革的大字报书法”现象甚嚣尘上。文革过去了50多年了,但是一些文革大字报精神还在一些人身上呈现。我查了一下,目前属于一些写怪书的人,年龄是60岁到75岁之间,正好是文革十年的红卫兵和红小兵,尽管他们已经退休或马上退休,但他们心目当中的“文革”反经典文化没有退休,他们热衷于造势写的一些怪书法,就是文革大字报50多年以后的变态重演。文革已经结束并且被彻底否定,而文革大字报式的书法还大行其道,甚至还在一些人的笔下到处流淌,来抹黑这个世界。我认为一定要警惕。
正是在面对这两种所谓的派别,在西方后现代反文化书法和中国文革反精英反传统的书法当中,兴起了一个新的名词——“文化书法”,它的含义就是要写典雅优美的书风,传承中国文人书法和学者书法的命脉——书法文化精神!
(孙):那么文化书法的含义是什么呢?
(王):首先,如前所述,文化书法的含义是内容要写中国经典的经史子集,要有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自信,绝不仰仗西方的鼻息,绝不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之下,重新让“文革”还魂。在书法形式上,坚持经典书法的优美韵味和中国文化美学的艺术形态。
其次,文化书法的含义就是倡导整个民族在经济大潮中提升民族文化趣味。书法是中国所有艺术中民众接受度最高,传播速度最快,而且深入千家万户最广的艺术。没有看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人们都在唱京剧,没看到任何一个地方人们都在弹钢琴、弹琵琶弹古琴,没看到任何一个地方全都画国画,唯独中华民族到了大年三十全国每家每户都要贴书法对联。那些更有文化的人,不仅门口要贴,室内还要挂斗方团扇条幅等更多的书法品类。文化书法就是在书法雅化中倡导人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书法,相信中华民族一定要在千家万户中将最干净的书法艺术呈现到自己家中。家国一体,书法兴则文化净!
第三,文化书法是跨文化书法。今天中国的孔子学院在海外教过认识汉字的老外达到了一亿多,全世界有一百多国家开设中国文化课,而且还要进入这些国家的高等考试制度。既然外国人都这么向往和努力学习中国文化,我们应该向海外输出高精尖的大学书法、文人书法、学者书法、文化书法,重新恢复“汉字文化圈”。这一过程不管有多大的压力,我都会弘毅坚守、全心努力。
(孙):您曾在多年前提出过“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的概念,那么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全球影响力,在书法文化方面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
(王):2000年我开始写《发现东方》,近年来, 我提出的“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问题, 成为大家关注的学术前沿性问题。在我看来, 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包含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是中国如何面对全球化问题, 因为发现东方和中国文化输出都是在全球化当中提出来的新问题;第二是为什么说要“发现东方”,东方不是在那儿嘛, 谁去发现? 怎样发现? 发现它干嘛? 第三是如何在坚持文化拿来主义当中, 走向文化输出。其中有两个关键词, 即“发现东方”和中国“文化输出”。
今天中国全球影响力在市场化形势下产生了断裂。20年前我在国外担任客座教授将近三年,在国外的体会很深。回国以后,我发现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在海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外国人对中华民族不感兴趣,对中国文化不尊重,文化歧视和文化妖魔化比比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而有所改变。在整个世界都在“发现西方”,整个世界都在崇拜西方时,我却认为西方即将走到穷途末路,因为它有几大弊端:
第一就是“绝对的民主性”。它会导致整个西方选举出像流氓一样的总统,会选出像法西斯杀人机器的总统,比如说希特勒,会选出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家,会选举出在今天打着民主旗号而开始谋求少数利益集团利益最大化的代言人,比如说川普这样的人。西方的民主主义正在走向民粹主义。如何看待西方民主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反省!
第二,西方的误区在于巩固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我认为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价值,但是无限扩大以后就会损人利己。现在看美国的所作所为,“美国优先”就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国家表达,它一定会走到穷途末路的。而中华民族提出的是“大同世界”,所谈国际原则是“天下和平”。
第三,美国第一,美国优先都是违背多元化历史潮流的。中华民族古代提出的重要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起来的同时也让别人立起来,自己发达先让别人兴旺发达,这是中国古代孔子提出的重要的“双赢”思想。而美国在孔子之后2500年提出的还是一“零和”思想——美国优先,我胜你败。我坚持认为,中华民族的双赢思想,立己立人的思想,相信一定会胜过美国的零和思想。
我在2002年出版的《发现东方》这本书,后来在2008年又出版了修订版的《发现东方》中,我认为发现东方,就是从百年前的文化虚无主义中走出来,重建中国文化美丽精神和中国文化自信。百年前胡适、钱玄同、顾颉刚等打倒孔家店、废除文言文、重估历史,把中国夏朝疑古而虚无掉,将中国历史5000年腰斩为2500年。这些文化虚无主义淹没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我在《发现东方》和其后出版的《文化输出》中提出:要有新的文化精神,要有新的文化自觉,而不是说说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认同中国文化是美丽的,而且认同中国文化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美学自信。我提出,中国文化输出的第一步就是要输出书法和国学文化,因为西方人学汉字用铅笔圆珠笔写,换成软毛笔写就可以变成书法式书写,这是最接近中华文化精神的一种文化方式。所以,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第一步就是输出国学和书法,文化书法是文化输出重要的一支。发现东方,就重新确立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东方人的艺术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为什么中国的医学在近代以来不是很普及?西方污蔑中国有“东亚病夫”之说。但中国的人均寿命高寿紧跟日本之后,是什么原因?中医和中国和谐文化对民族精神健康有重大成效。同样,书法是中国和谐文化的一种形态。到今天有人试图将西方后现代主义反和谐话语捡回来,成为中国的主流,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我提出当今全球学术界最重要的问题是“发现东方”,而不再是所谓“发现西方”。
(孙):书法艺术如何去表达中国经验?
(王):中国经验是以汉民族为核心的经验。“中国”这个词在的甲骨文、篆书里面就有了,在一个出土的青铜铭文上就有这两个字,但最早指的是中央之国——中原,然后扩大到了中原大国,现在是全中国。中国经验是把兄弟民族的经验都吸纳过来后以汉民族为主的一种中国经验。那么,书法如何去表达中国经验呢?从表面上看显得比较玄,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汉字书写和审美体验等。写书法是写给人看的,不是做丑陋表演的。古人唯美是求,他们写完书法以后,只要自己认为不美或者别人看不明白,就会撕掉。包括像毕加索、卡夫卡,经常撕掉自己认为不好的画和文字。而当今有一些人却善于制造丑,大张旗鼓地把这些丑东西来污染世界,令人不忍直视难以苟同。
第一,书法要表现中国优美的中和美学的经验,中和之美的经验。可以看一下浩瀚的中国书法史,在敦煌写经文献里面,很多字民间人抄经写的不入流,达不到艺术水准,但还有些历史文献价值得以保存。历代官方抄经写经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不是一笔烂字随便可以书写的。因此,真正的书法家应该通过刻苦的练习征服自己,达到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去表达中国经验。
第二,中国书法应该向世界传达中国优美的国学思想,我主张尤其要传达经史子集中的中国经验。文化书法倡导写经史子集,尤其是经史子集中的中国经验,出经入史,通过书法传承中国文化美丽精神,并送到千家万户乃至国际世界中去。
第三,把中国气魄、中国品格、中国风格和中国美学的特色向全球表达。中国的青铜器,中国的青花瓷,还有中国的水墨,才是真正的中国风格和气派。大红大绿在中国古代绘画当中占的比重是很低的。中国文化大部分都是水墨,中国应该大量向海外传播中国水墨艺术。2008年奥运会所用的毛笔经验就是有别于西方,利用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篆书印文“京”的形象,有别于西方工业化的直线条,用中国的徒手线书写奥运标志2008,这些都是中国经验的世界播撒。至于中国风格的全球化还需要漫长的岁月才能传达,因为中国今天还是属于世界第二,在很多方面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强大,就不会有多少人关注。要像邓小平所说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努力一步一步可持续地传导中国经验。
(孙):您在曾北大提出了十六字的大学书法教学理念,能不能给介绍一下?
(王):根据我对文化的理解和从事文化的教学和研究,提出了十六字文化书法教学大纲,所言述的教学步骤或者教学的理念或者称之为“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书学理念。
第一是回归经典。全世界所有大师都是从经典中出来的。傅抱石,日临古画,终成大家;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创作。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为创新而进行,而是要传承的。甚至可以说,传承的深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北大书法所教学要求学员对中国历朝历代经典书法的精准临写和研究,修正学员个人的一些低层次习气。每个人都很有自我个性,有各种不同的想法,还有人从社会上学了一些不好的习气不知其耻反以为荣。我深恶痛绝,因为这叫做是孺子不可教也。孔子曾经批评他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我认为一些自以为是者就是宰予这样的人。作为老师不能骂人,但可以用孔子的话来提醒人。进了北大这一中国最高学府,而且还是中国最厉害的书法家沈尹默的母校。1917年在蔡元培校长的支持下,沈尹默成立了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的前身。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当中,北京大学是最先设置书法专业。那么学员到北大来,必须受到非常严苛的学术专业和书法技法的训练,就像的特种部队决不会训练出民兵一样,坚持成为民兵的就自然离开校园。第一条回归经典,如果不认同经典的那只能去做书法民兵,这是文化书法严格要求的结果。
第二,走进魏晋。中国书法的自觉时代始于魏晋。魏晋人的字写得好,天真浪漫,童心可嘉。今天书法界是酒肉心、是非心、功利心占了上风。一些人一下笔就想能不能获奖、能不能赚到几万块钱。王羲之、王献之、王珣、陶渊明都视金钱如粪土,真正达到了人格襟抱的超迈。魏晋人的平均寿命很短,朝不虑夕,常感人世苍茫,人生苦短,譬如朝露:“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魏晋人对生死体会很深,这种生死观是今天的人所难以体味的。今天的人对日常生活的感觉良好,没有生命危机意识,没有看到艰难和死亡,没有体会到生命的虚幻。今天书法家的案头都有一套《中国书法全集》或《中国书法集》,要看历代书法真迹不是难事,博物馆、图书馆、拍卖行都有机会见到历代真迹,而二玄社的高仿品和印刷精美的书法册也仅仅下真品一等。但是今天书家的《书法全集》基本上是摆设,很少有人像古人那样如饥似渴地从中吸取精神养料。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经在真州一条船上看到官人蔡攸出示王羲之的《王略帖》,初看一眼意识到这幅字可以解决自己书法诸多技术难题,要用自己十幅书法换。蔡攸不愿换,米芾无奈又情急之下,竟然要抱着帖跳河自杀,真可谓爱书法如命根子,甚至可以为书舍命!米芾经常在皇帝身边,可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为何竟然以跳江自杀相威胁?就是为了看真迹中古人的笔法精髓。而如今这幅差点要了米芾名的《王略帖》,就在《王羲之全集》里面,今天又有几位书法家认真看过两眼?另外我想说,今天的人们大可不必在康有为的尊碑贬帖中争来争去。康有为崇碑,那是因为当时大多数人看不到帖。现在的印刷技术非常发达,只有看帖才能看清笔法。当然这与碑帖的壮美和优美的美学范畴无关。进一步说,经典从秦汉到明清,更加重视唐代以前的书法,是什么原因呢?唐以后笔法尤其是“二王”的笔法衰落了,清朝衰落的最厉害。明朝起码还有一些书法家,像文徵明这样的书法家仍然精通二王的笔法,清朝以后大概也只有王铎了。正惟此,北大书法所主要的教学训练集中在二王楷书行书草书,主要的教材就是宋朝初年编的《淳化阁帖》第六到第十的“二王”书法部分,第六七八部分是王羲之的字,第九、十部分是王献之的字,而第一到第五部分是历代帝王、大臣和书法家所书写,也要求学生临写。每个学生必须要临摹十卷本很多遍。
第三,守正创新。不排斥西方,但是必须以我中华文化为本。“正”是传统的“正”经典的“正”。今天一些崇洋媚外者是守“西”创新,西方有什么,就来什么;西方有天书,中国就来个天书,西方有裸体艺术,就来裸体书法,西方有行为艺术,就来行为书法,不一而足!艺术当然可以借鉴甚至试验,拿过来也没有关系。但我认为,中西艺术史上,真正的路只有一条——“正路”。“守正创新”是抵制守“歪”创新,守“怪”创新,守“西”创新,守“钱”创新。“守正”是坚决要守住自己民族精神中的经典性和血缘性。一句话守住经典的DNA不能丢!我不相信一个人的父亲生的儿子DNA和他不一样。同理,一国之文化传承的DNA不能改变,不然就会是一个来路不明的东西。我认为,今天再也不能做污染中国文化基因的事情,不能做中国文化的叛逆者,不能做中国美学的叛徒,而要成为中国文化的继承者、传承者、守正创新者。有人狂妄地说,他是现代人是后现代人,我想悄悄问一句:500年以后你是什么人?很遗憾,你是古人!
第四句是“正大气象”。今天拍卖市场,明清的作品卖得很好。实际上,明末是衰败之相,清末被坚船利炮打得很惨,这是败国之相。为什么拍卖行拍得那么高,是因为唐宋的作品收藏不了,只有买明清的。但是这种个人的收藏爱好,不能影响新世纪大国书法美学的气象。现在是中国崛起的时代,需要正大气象的审美风貌的书法,而不是衰败之相的书法。中国一个世纪以前是衰败之相,在全世界GDP排名100多位之后,现在大国崛起GDP排名第二位,说明中国崛起意义重大,书法大国形象的崛起同样需要书界同仁精诚合作。现在有些人反对守正创新,他们只认洋人,认为正大气象与己无关。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可以看看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有正大气象,这是一个人心里边的阳光,是一个人对美的憧憬,是一个人家国情怀的人格精神提升。
事实上,经济上的反腐做的不错,而文化上的反丑做得还不够。在我看来,“正大气象”的“正”就是走正路。海德格尔写了一本书叫《林中路》,林中有路,通向远方,但是林中也有断路、绝路、死路,只有一条路能通上远方,这条路就是正路,而正路是一个人一辈子最难走的路。很多人都愿意去走捷径,走死路,走断路,自绝于人民,而坚持走正路的的人才能做到尽善尽美而达到彼岸。中华民族称之为中庸之道的“庸”,那就是平平淡淡,端端正正地往前走,而且坚持到底。不像经常做鬼脸书法的那样显得很烂俗。老百姓认为“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正大气象”的“正”就是守住自己民族的DNA,坚决不让旁边的任何国家污染它,改变它,终止它,亵渎它。“大”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气,人需要气质、气象,不能活的猪狗一样像老鼠一样。古代有个戏剧《十五贯》,无赖娄阿鼠,偷鸡摸狗,使用小心眼小技巧损人不利已。我强调孟子的浩然之气,就是真正的大气象,大胸襟,大视野,大格局。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气”就是形而上!书法创作需要一些形而上的追求,“象”由心生,“大象无形”,通过象来看待国家的命运,我认为这是21世纪的文化原则。
(孙):在今天这样一个传媒电子化的时代,感觉书法逐渐被边缘化,如何来看待书法艺术?
(王):事实上,我不太完全同意这样的看法。书法边缘化应该是前几年的事情,因为那些所谓的“小鲜肉”和一些“炒作明星”把中国的文化艺术搞乱了。那么最近几年“拨乱反正”,我认为书法正在重新回到了正轨上,或者正在走向正轨。
它有三个标志:
第一,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把中小学教材当中的那些现当代比较浅薄的散文删掉了,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二的传统文化经典。目的就是要学者们、学生们认真学习中国的传统经典思想,而不是学习浅薄的一些流行畅销的东西。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都是认真传承传统,而不是走进当代泥沙俱下的文化浑水。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一句话,大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一个水库,当枯水的时候就应该蓄水;当洪灾来临的时候就应该泄水。而在大学产业化的喧嚣中,把今日大学变成了一个流行文化畅销之处,大学变成了养鸡场,这是大学的悲哀。传媒时代的书法应有所改变,这体现在教材迷途知返、拨乱反正上。
第二,教育部规定2019年的高考将增加10分的书法题。那么卷面题3分,文化题7分,一般是书法文化的题目,比如说五体书,三大行书,书法的内容应该写什么呢?等等。高考每一年考试都有将近1亿的学生,以现在高考的录取率70%来看,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学生来关注书法文化。
第三,中国书法家协会有了一些新的动向。首先规定书法家协会的主要领导不能销售自己的作品集,更不能赤裸裸的卖字。因为在领导岗位工作的人,是国家任命的应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应该为民族书法的传承与发展而努力。其次,书法家协会开展了免费的书法进万家、书法进校园活动。现在全国各个中小学都必须开设书法课,哪所学校没有书法教师,哪个的校长被问责。这样一来的话,书法被边缘化的情况将会大为改观。可以设想一下,经过三年五年,七年八年,当这些小小的“书法家”从学校里走出来,读完本科、硕士、博士,他们还会容忍社会上那些写滥书法的人的存在吗?!他们会变成了全中国将近3亿懂书法的人中的一份子,那么,先前活跃的一小众亵渎书法为荣的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地盘,也时过境迁不再有活动的社会氛围。
(孙):当代书法艺术生态症候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书法的市场化,书法的美学追求及书法艺术的张力受利益驱动。书法家职业化,艺术市场发达,书法艺术出现了过度艺术化的现象,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王):可以说,今天中国的书法艺术出现了封闭化。你提到了一个词“发达”,我想评价今天的书法生态不能用“发达”这个词,应该叫做“喧嚣”。
前些年,在书法界有一畸形的现象,就是书法可以成为贪腐过程当中行贿的工具。某些领导喜欢名家书法,就暗示行贿者去弄来这些书法作品,于是滋生了一些人花大价钱去收藏那些作品。至于某些炒作很热闹的字画,就是送高价作品给各级领导,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书画市场,给人的感觉好像书法市场很发达,但却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市场。当政府三令五申强调打击贪腐和行贿受贿的时候,中国的书法领域也在发生变化,市场萧条很多画廊倒闭,作品大幅缩水,看起来的萧索,我认为则是正走向健康的书画市场。因为真正的国际上各个国家的画廊,都是用自己的钱去买自己佩服心仪的艺术家的艺术品。正常健康的交易当中,收藏重要的是一个藏字,不是动辄翻倍,不是炒作。当几十年以后,一幅字的价格升了,那是正常的;如果明天就升值了,那就是诡异的幕后炒作的不正常的。今天国家倡导的反腐使人看到了书法市场的泡沫,对于真正的书法艺术的认识也日渐清晰。去除泡沫的书法市场才是健康的、稳定的、合法的。书法家是把书法作为美好的艺术进行创作的人,而不是以赚钱牟利为生的人。这使书法回到了常态,回到了非功利的王羲之、苏东坡、米芾,回到了书法本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法回到了应有的精神生态状态。
(孙):如何理解“作为艺术的书法”与“作为文化的书法”?
(王):“作为艺术的书法”与“作为文化的书法”,是两种不同的对书法的观点。“作为艺术的书法”,仅仅是把书法当成一个play的玩意儿,当成一个与绘画没有什么区别的一个东西,它是一个很狭隘的说法。“作为文化的书法”,是让书法回到书法本身,回到了中国经典书法本身,就是以“大文化”,以国家形象,以个人的人格,以整个市场的正能量,提升民众对于国家文字文化和传统认同度的审美认同感。那种把书法变成一种利益,变成一个雕虫小技,是不可取的。西汉时期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 )人扬雄《法言·吾子》曾经说过,书法乃“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这就是对“作为艺术的书法”的轻视表达。而当把书法说成是文化的时候,那就是曹丕《典论·论文》所说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法国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所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视野和美学格局。
(孙):如何重建当代书法艺术的精神?
(王):我认为现在大学书法教授很努力,中学校长们也很努力,教育部也比较努力,现下需要的是各大媒体、各个经纪人(我指的是一些具有一定经济规模、从事经济工作的),来扶持一下书法艺术。古时孔子奔走列国,他没有被遏制,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一个学生子贡,而子贡就是当时的富商,他负担了孔子周游列国和孔子学院里面全部的经济开销。要让经典性的文化不变味,是需要经济大力扶持的。不然就会出现令人奇怪的现象——有些人利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文化变成了经济的诱饵,涂脂抹粉的赚钱小方,我认为这是很不正常的。经济应该为文化服务,因为,“经济”准确含义是“经世济民”!经济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国家形象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层次。孔子《论语》说“富而后教”,老子《道德经》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富裕了以后却不重视教育和艺术熏陶,国将不国。我想,国家在发展经济、夯实物质基础的同时,应尽快加大力度重建当代书法文化精神生态,还给人民以清洁的文化空气。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兴则民族兴啊!
(孙):非常感谢您能抽出时间做这个访谈!非常感谢您让看到书法艺术正在回归到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我想,您的见解也有助于当今的书法艺术批评以更恰当的评价尺度和价值判断来行使批评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