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申万胜:对当代书坛形势的认识与思考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3-07-09
对当代书坛形势的认识与思考
申万胜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
一、当代书法发展的若干表现
我认为当代书坛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是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主要标志是:
第一,书法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书法艺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主要是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并以此为动力来推动其传承发展的,艺术功能、审美功能是附属的,是在其次的。包括我们现在经常临摹的一些经典名著,都不是以审美为目的来创作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为兰亭雅集作的序,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了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是为了纪念他的侄儿季明,在当时多种复杂心情下一气呵成写的,成为第二大行书。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苏东坡被流放到黄州3年,在生活上、精神上都受到很大打击,那时的苏东坡可以说是报国无门、有家难归,在此心境下,写下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因此具有强烈的情感穿透力和艺术冲击力,成了他的书中精品。古代的书法大多存在于信札、手稿、公文之中,这当中不乏经典之作,我们看王羲之、王献之的名帖,实际上都是信札。所以那时候的书法并没有作为一种专门的艺术来研究和对待。真正把书法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学科,还是近30多年来的事情,就是中国书协成立以后。
过去并不是书法不存在,只是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来对待。建国以后,包括相当一段时间,书法在艺术类属于二级学科,是作为美术下面的一个门类来对待。今天我们把书法作为一种专门的艺术独立出来,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研究,应该说,就是这近几十年的事情。前年书法申遗成功,标志着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且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员。我认为,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是我们当代人对书法艺术的一个重大贡献,这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条件。这是值得当代书法工作者、当代书法家自豪的一件事情。
把书法当作艺术来对待,标志着书法艺术不是简单的写字。书法要写字,但书法不等于写字,写字也不等于书法。书法是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汉字为载体的一门造型艺术,简单说,就是汉字的艺术。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其独特的构造、丰富的内涵,使其从诞生之日起,不仅成为承载和传播汉文化的工具,而且成就了一门世界独有的艺术形式。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奇葩。书法蕴含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和精神,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神韵。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杨振宁先生曾经在一个论坛上讲到过,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我认为他这个话讲得很到位。所以我们对待书法要有一种崇敬的、敬畏的心态。大到一幅作品,小到一个字,可以说真正的书法作品一点一画它都蕴含着东方文化的神韵,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书法艺术是具有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形态。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兰亭序》仍然很激动,常看常新,它不是简单几个字的问题,书法的笔墨是有生命的艺术形态。要把书法和一般的书写区别开来,确立书法是艺术的观念。
第二,书法从传统的文人书斋走向了社会的大舞台,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的书法仅仅作为传统文人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古时候的文人求取功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文人书法主要是他们相互之间抒情达意、表露心声、书信往来、以文会友的精神载体,应该说主要是限定在文人这样一定范围的小圈子里。当然,读书人都得写毛笔字,作为语言的载体和工具,当时用毛笔写字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但是真正作为艺术来追求的,还是在文人这个圈子里。今天我们谈书法艺术,它已经脱离了文人这个小圈子,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大众,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为时代服务,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发挥了独特的审美功能。近些年来,各种展览很多,包括各种主题性的展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书法进万家”、“书法环球行”,评选“书法名城”、“书法名山”、“书法之乡”,命名“兰亭中小学”,成了当代文化建设上靓丽的风景线。
第三,各级各类书法培训机构的建立,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高中低教育体系。书法艺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出现了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庞大的书法家队伍,为书法事业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现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有一万多人,建会之初大概只有300多人,现在翻了几十倍,要加上各省市地县的会员恐怕有一百多万。书法艺术的群众基础在不断拓展,书法教育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硕士、博士生,高素质的人才也在不断涌现。
第四,可以说随着中国书法发展纲要的制定贯彻,“国展”、“兰亭奖”以及各类重大展示活动的开展,展览、学术、培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推动了书法艺术不断出成果、出人才。这些年来应该说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和精品佳作,涌现出了老中青有代表性的一大批书家。
当代书法艺术出现这样好的形势,应该说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首先应该归功于我们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这个大环境,国家把文化提到软实力的高度来对待。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会中提出,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今天的时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们生活好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高了,书法有地位,有市场了,这是社会历史环境给我们创造的良好机遇。同时也归功于中国书协和各级书协的建立以及大家卓有成效的工作;归功于广大书家,书法工作者、爱好者,多年来辛勤耕耘,不断探索;归功于人民群众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书法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我们在看到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书法艺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时代的变迁,电脑的普及,书法的实用功能在弱化,凡读书人都要写毛笔字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一个面临的挑战是,由于几千年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群星灿烂的书法史上产生的经典佳作,涌现出的大家、大师,在历史上树立起一座座高峰,当代人要想实现这种历史的突破或超越恐怕相当困难。
再一点,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书法艺术作为艺术品进入市场,名和利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在这种氛围下要想排除干扰、静下心来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打造精品佳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古人学书,有许多下苦功夫的例子,今天的人恐怕很难做到。现在人们心情浮躁,各方面的诱惑很大。像打井一样,深入下去,钻研古人,长时间的坚持,默默无闻的做学问,是需要毅力的。
还有文艺批评缺乏良好的环境,这给大家经典的产生也带来的一定影响。前不久,《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讲文艺的“十大恶俗”。讲到了正确的文艺批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确实很难,有多方面的原因。好话都愿意讲,批评就比较难了。凡是开研讨会都是说好话的多,出书作序也是说好话的多,不管作品怎么样,都评价很高,“大家”、“大师”满天飞。缺乏正确的、健康的文艺批评,好坏不分,美丑不分,这对大家和经典的产生,书法的健康繁荣发展,都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以上这些现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一些挑战。书法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了,五种书体哪方面都有代表人物。书法创新,原创相当难。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怎么办?不能说书法艺术到我们这个时代就停滞不前了,就躺在古人的辉煌上过日子了,恐怕也不行。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任何一门艺术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繁荣发展,甚至迟早要退出历史舞台。在谈挑战和困难的同时,还要看到面临的优势,前面讲到的关于繁荣发展的几个标志都是优势。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今天还拥有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多得多的书法资源,这是古人不能比的;还拥有素质较高的一代一代的书法家队伍,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还有各级书法组织至上而下,至下而上的努力与合作。因此有理由相信,我们在新时代一定能够在书法艺术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繁荣发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确实需要冷静思考,当代的书法家能在书法史上留下些什么,比如“大家”的涌现也好,“经典”的问世也好,理论上的突破也好等等,这需要大家来回答,共同努力和探索。
当前在书法创作方面,有些现象值得引起重视的。前不久我参加十届国展广西区的评选,行书、篆刻、篆书这几种书体,在广西总共是两万七千多件作品,总体上质量还是不错的,其中不乏精品佳作,虽然有很多老书家没有投稿,还是以中青年居多,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书坛创作的水平。在评选结束以后的一个座谈会上,我谈了自己的看法,肯定好的方面,包括学书路子比较正,注意从古人中汲取。再一个书风比较正,没有那种糊涂乱画,再有风格形式多样,有当代人的审美理念,注意视觉效果,这些都很好。但是从行书来讲,我感觉有“四多四少”的现象,一是模仿的多,创新的少;二是写小字的多,写大字的少;三是小幅拼接的作品比较多,整张纸书写的少;四是五颜六色的多,不加装饰的少。说明还是在书法本体上下工夫不够。
在2010年上半年书协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我发言讲当前书法创作,有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四重四缺”:就是重模仿,缺创新;重市场,缺精品;重技巧,缺素养;重赞誉,缺批评。当然,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发展中的问题,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我们要清醒。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比如参加大赛,想获奖、入展,这无可厚非,所以哪一类的作品容易获奖,就往那个路子上走,容易跟风。从客观上讲,学习书法是一件很苦的事情,长年累月,面对的就是那几个汉字,他不像画画,画家到各地采风写生,景色都不一样,国内国外,名山大川,经常有新鲜感。书法就很难有新鲜感,成天练的就是汉字,容易枯燥,容易疲劳,如果没有对书法艺术本体的深刻认识和喜爱,你很难坚持下去。因为它描写的对象,表现的对象,就是汉字,没有别的,他不像其它的艺术。我们学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艺术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历史上的大家,恐怕没有几十年的工夫,他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所以在学书的道路上,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才能不断有所收获,长期坚持下去。
二、书法发展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如何推动书法艺术不断繁荣发展,就书家自身来讲,我认为要把握好三个问题,一个是古与今的问题,第二个是我与他的问题,第三个艺与道的问题。
首先,关于古与今的问题。
总的说,就是要坚持由古入今的学书道路。古与今的关系就是源与流的关系,一个是源头,一个是流派。源比流稳定深厚,流比源流动悠长,这是不断传承发展的过程,我们经常引用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古与今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我们今天学习书法,一定要从源头上去学习,汲取营养,这样根才正,苗才壮,才能够不走偏路。不学古人,不学经典,不临帖,不懂用笔、结字、章法是怎么回事,也就是不懂书法的法则和要求,拿起笔来就画,就是糊涂乱画,成不了书法。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写字不是书法。书法有法,这个法从哪里来?它是古人长期积淀下来的规律性的东西。我们翻开中国书法史,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有用笔的方法,结字的方法,用墨的方法,章法,古人总结了很多,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领会,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学习书法,不把根扎在传统书法深厚的沃土当中,就谈不到传承创新发展。我们讲传统,不是指某家某派,传统是丰富的、多元的,即要纵向看,也要横向看,要有一种宽泛的眼光。纵向看,书法艺术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从甲古文开始,到书体的演变,到成熟到发展,历史上涌现出来一代代名家大家和经典佳作。从横向看又有两大派,帖派,碑派,还有大量的民间书法、经文书法,可以说非常丰富。学习继承传统,不能仅限于王羲之,要放宽眼界,融会百家。不断从名家经典中汲取营养。
再一点,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古与今。古是今的源头活水,今是古的继承与发展,古与今是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昨天的今也是今天的古,我们今天的今也是以后的古,是这样一种辩证的关系。我们认真读一下书法史,从甲骨文以来的几千年中,有几次发展的高潮,涌现出的大家,涌现出来的经典,百花争艳,千姿百态,但其中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宽泛的多元的眼光来学习,不要搞得路子很窄,这对于积累我们的学养,提升我们的境界,非常有益。崇古入古,由古入今,这是学书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入古上下真工夫,长工夫,才能熔古、化古,变成自己的东西。尤其对经典,我们更应该长期坚持学习、揣摩钻研。再有学习传统,不仅仅要学习技巧、技法,更重要的是上升到精神层面,感悟其中的意蕴观念,精神境界。
再有,我认为学习传统,既要专又要广。不要基于一家一派,应取法百家为我所用,关键是要融会贯通。仅学一家一派容易僵化。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清代出现的馆阁体,可以说明代的书法基本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赵孟頫的书风。进入清代以后,由于皇帝康熙、乾隆的喜欢提倡,使这种书风一统天下,形成了毫无生气的馆阁体。在这种情况下,清代出了一批具有反叛精神的大家,加上魏碑的发现,使清代书法又出现一个新的高峰。就像我们今天学习启功先生的字一样,你写的很像,但没有自己的东西,就很难有大的作为。当然说取百家之长是个形容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几家,认真长期学习钻研,临帖、读帖要伴随终生。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没有到底的时候,要活到老学到老,艺术不会封顶,没有人敢说他穷尽了这门艺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中国书法艺术几千年的发展,浩如烟海,典籍很多,我们要有选择。学习经典,崇尚大家,舍得在这上面花时间,花精力,耐得住寂寞。深入传统有多深,在书艺上才能走多远。
其次,关于我与他的问题。
我就是我自己,学习者,他就是你师承的对象,一定要坚持由他变我的创新精神。由他变我,是讲的学习态度,是当学生还是当奴隶。学古人,学传统,是要当学生而不当奴隶,当奴隶就是你一步一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当学生就是要敢于提问,敢于思索,甚至敢于反叛。当然我们首先是要当好学生,要用一种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对师承的对象,范本经典要读懂弄通,这里面有技术、技巧的问题,因为每一个书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都有他独特的技术、技巧,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在用笔、结字及其章法上都有鲜明的个性。书法是一门艺术,它的艺术性是要通过技术、技巧来体现的,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扎实基本功的人能够成为大家。所以首先是要学像,学古人要达到形似,这是基本的要求。首先要抓住形,但这远远不够,要不断的深入进去,了解师承对象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作品的韵味,意境和精神内涵,从经典作品中来看到书家的精神世界。艺术是一种形象思维,很多东西要靠在实践中去感悟和体会,就像游泳一样,你说你看了很多游泳的书,你知道手该怎么动,脚该怎么动,呼吸该怎么搞,但如果你没有下过水,你下去肯定是要掉到水里面去的。艺术也是这样,所以要在实践中去感悟和体会。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大家都临过,甚至临了多遍。所以我们对经典作品要反复揣摩,反复在实践中去感悟,这样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感觉。书法艺术是独立的创造性劳动,别人只能引你进门,基本功问题只有靠自己刻苦训练来解决。当好学生,就是要把师承对象的东西扎扎实实学到手,特别是要把技术、技巧学到手。同时,要有一种变他为我,勇于创新的精神,把老师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像一个大画家说的:“用最大功夫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跳出来”,这就是把师承对象的东西融会贯通,把他变成自己的东西,用在自己的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面貌,这就是弘扬原创,尊重自我。这是沈鹏先生在他十六字教学方针中提出来的,所谓原创,一定要在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原创不是随心所欲,创新不是乱创。我认为原创、创新要具备“三性”:一是原创的传统性。要根植于传统之中,要看得出你师承哪家哪派,有古人的东西,这就是创新的传统性,就像修房子没有根基是不行的。再一个是原创的规范性,原创的规范性是融会贯通传统的产物,是传统的延伸和拓展,要符合书法艺术的本质要求,符合书法艺术的技法和规范。还有一个就是原创的自我性,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面貌,你没有自我就谈不上原创,你的东西要和别人不一样。就像清代的王铎一样,最先学二王,又学颜真卿、柳公权,又学怀素、张旭,最后融入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就是能够变他为我,融会贯通,取百家之长,铸造了自己在书法艺术上的辉煌,成为明末清初的一代大家。前不久,在沈鹏先生书法研讨会中,我有过发言,谈了有关原创的问题。沈鹏先生在这方面是我们的榜样。在当代书家中,我对沈鹏先生是非常敬佩的,我认为他的东西是有原创性的,对他的行草书我认为有三个不同:第一,与古人的不同。历史上的草书大家,沈鹏先生书法的风格面貌与他们都不一样,但不同当中又有同,他也是从古人那里来的,其中有怀素线条的力度,张旭的缠绵,徐渭的开张等在沈鹏先生的草书中都有所体现,同中又不同,从古人那里来,又与古人拉开距离。第二个不同,与今人不同。当今写草书的也不乏大家、名家,沈鹏先生与他们也拉开了距离。三是与自己的过去不同,沈鹏先生八十多岁高龄了,还在探索中不断变化。变他为我敢于创新,是书家应具备的基本品格,否则就不会有大的作为。清代的书法,在当时那种馆阁体盛行的情况下,一批书家反其道而行之,成了一代大家。这些大家并不是不学古人,恰恰相反,正是从古人中走出来的。由于时代不同,当代人的审美观念与古人有很大不同。当代书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不再是实用的工具,书法作为艺术品是供人们欣赏的,所以今天我们看书法艺术和古人作为相互间交流,公文、信札往来是不一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念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要结合我们今天的审美观念、理念和情趣赋予书法艺术时代的属性。再有今天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与世界交流多了,各艺术门类相互碰撞,不同国家的艺术我们都能看得到,在这种思想多元化,艺术交流多元化的环境下,我们的审美肯定与古人有很大不同。书法艺术存在的历史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今天我们书法的属性应该是什么,这是留给我们大家来思考探索。短短的几十年时间,要想在书法的发展史上打上烙印,恐怕不太容易,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不是等来的,不是凭空而降的,是需要我们一代代书家共同去努力,去实践,去探索。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没有大多数书家的共同努力,就形不成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特点风格。当代书坛能给后人留下什么,我们的书法艺术打上今天什么样的时代属性,我们为后人在书法艺术上树立什么样的丰碑,这些要靠我们大家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去追求,去实现。所以在“我”与“他”的问题上,一定变他为我,敢于创新。当然这种由“他”变“我”,是一个学习、创新,循环往返不断深入的过程。几千年的书法史就是这样,我中有他,他中有我,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升华,在传承中来不断创新发展。所以只要我们献身于书法事业,热爱这门事业,就舍得在这上面下功夫,不甘寂寞,不断与古人对话,与今人对话,与天地对话,我们才能悟出其中的奥秘。所以关于我与他的问题,老师不仅仅是师承的对象或一个流派,包括天地,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老师。刘熙载在《书概》中说,要以天为徒,以古为徒。以古为徒就是向古人学习,以天为徒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因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我们看兰亭序,兰亭序就是一种浑成之美,如果单独把一个字拿出来看,似乎并不起眼,并没有很特殊的地方,但是从整体看,字与字之间都是相互呼应,浑然一体。这种美不是有意安排的,不是事先摆好的,而是无意之中形成的,自然天成的。这就是一种巧夺天工,没有刀凿斧劈的痕迹,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当然这与王羲之的书法功底是分不开的。
再次,关于艺与道的问题。
书法是门特殊的艺术,学习书法眼光要远大,视野要开阔,不能就书法学书法,要注重综合素养的提高,精神境界的提升。这就是书内功与书外功的问题。我们既要注重书内的功夫,又要注重提高书外的功夫,提高学养和精神境界这是书家的终身课题。要坚持由技到艺,由艺进道,不断提升境界的学书道路。书法艺术不仅仅是技术技巧,更重要的学养和修养。既需要学习与书法相关的东西,包括美术、文学、诗词等等。从表面看离得比较远的东西也要学习,包括历史、哲学、科技、经济等等,都需要了解。实际上书法艺术里充满东方哲学的内涵,特别是辩证统一,无论是用笔、章法、墨法,哪个方面体现了对立统一关系。所以要注重书外功夫的学习和提升。苏东坡先生当时官做得很大,他当时并不是专门的书法家,但是为什么书法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关键在于,他有大学问大学养,有的人就说过他的字很难学,就是因为你没有他那种胸襟和学养。他的字看似随意,实际上是胸中学养的自然升华。他如果没有流放到黄州等地,没有几起几落的社会经历,恐怕也写不出《黄州寒食诗帖》,写不出《赤壁赋》,在书法史上也不会有那么高的成就。这就是书法艺术需要人的综合素质的滋养。所以学书法,一定要坚持多读书,要坚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学养。读书读什么?我认为,一要读史,书法史、艺术史、思想文化史等,要把相关的历史脉络搞清楚,从甲骨文开始到书体的演变,到帖派,碑派,包括民间书风,经文书法等等,历史发展脉络要搞清楚,这样才能深刻认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二要读人,人就是历代书法的大家和名家。每一个时代的名家、大家之所以在书坛上创造了辉煌,不是偶然的,是他综合素养的反映,是他一生努力的结晶。那么我们就要通过对他一生的经历,来了解领悟灌输到他的书法艺术中精神层面的东西。就像我们看毛主席的书法一样,毛主席不是专门搞书法的,是革命领袖,是大政治家,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但同时也是一位大书法家。我们看毛主席书法的那种王者之气,他不是只凭技术技巧就能达到这样的高度,靠的是多方面的学问和修养。启功先生,首先是大学问家,国学、考古、经史多方面都是大家,所以才滋养了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这样的成就。修养、学识不是三两天就能见成效的,必须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你自然就能够水到渠成。
三要读论,学术理论。要有选择的学习。学习古人的东西,要结合自己的实践来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理论,就是要提高指导实践的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学术高度,境界高了,你才看得出自己的字毛病在哪里,别人的字毛病在哪里。眼界高很重要,眼高手低比手高眼低要强,手高眼低是匠人,手高眼高才是艺术家。匠人和艺术家的区别不在技术技巧上,这方面很难分出高低。但是从素养和境界上来讲,那差别就大了。所以我们分析一代大家,没有一个只会写字的,他都是有多方面的修养,而且不止会写一种字体,基本上都是五体皆通。厚积薄发,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学书一定要读史,要读人,要读论。同时作为书法家,也要关心社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个有责任感,有良心的艺术家,必定关心社会,关心民生。这些东西都会不知不觉反映到我们作品中去。书法是有生命的,书家的情感、情绪,他的思想境界最终都会在他的作品当中体现出来。你要赋予你的书法这种生命力。所以我们搞书法无论是学习,无论是创作都要带着一种激情,把它看作我们生命运动的一个过程来对待,这样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了,你就不会感到枯燥了,你就会每天发现新东西。所以过去很多书家都视书法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临帖是在与古人对话,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创作过程当中,所以无论是学习过程还是创作过程都赋予生命的意义。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的体味其中的奥妙,把握书法艺术的精髓。所以就是要坚持由艺进道,才能使书法艺术达到一定的高度,进入较高的境界,最后实现天人合一。当然这是毕生的追求,也可能一生追求都达不到,但是这种目标不要放弃。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蕴含着对世界万事万物,包括人生、社会,大自然的一些规律性东西的认识和感悟,这些在他的作品之中都会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