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颜氏家训》论书法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3-15



颜氏家训》论书法

 

真草书迹〔1〕,微须留意〔2〕。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余俗,相与事之〔3〕,故无顿狼狈者〔4〕。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5〕,深有以也〔6〕。

【注释】

1〕真草:书体名,真书和草书。真书,即楷书。

2〕微:略,稍微。

3〕相与:共同,一道。

4〕狼狈:为难窘迫。

5〕韦仲将:魏代书法家。《世说新语·巧艺》篇说魏明帝兴造宫殿,命韦仲将登梯题字,韦仲将累得鬓发斑白,因此劝告儿孙不要学书法。

6〕有以:有原因。

【译文】

楷书、草书等书法技艺,是要稍加留意的。江南的谚语说:“一封短信,就是千里之外给人看的面目。”现在的人继承了东晋和刘宋以来的风气,都用功学习书法,因此在这方面从没有突然感到为难窘迫的时候。我自小继承家传的学业,再加上本身也很爱好书法,所见到的书法字帖也多,而且在临摹玩味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最终还是不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大概是因为缺少天分的缘故。然而这门技艺没必要学得太精深。巧者多劳,智者多忧,若因此而常被人家役使,反而会觉得精通书法是一种负累。魏代书法家韦仲将给儿孙留下“不要学书法”的训诫,是很有道理的。

 

王逸少风流才士〔1〕,萧散名人〔2〕,举世惟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萧子云每叹曰〔3〕:“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4〕,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王褒地胄清华〔5〕,才学优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尝悔恨曰:“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观之,慎勿以书自命。虽然,厮猥之人〔6〕,以能书拔擢者多矣〔7〕。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注释】

1〕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

2〕萧散: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

3〕萧子云:齐梁时人,《齐书》撰者。

4〕弘义:大义,正道。

5〕王褒:南北朝时文学家,本为梁人后入北周。地胄(zhòu)清华:门第清高显贵。地胄,南北朝时,称皇族帝室为天潢,世家豪门为地胄,后亦泛指门第。

6〕厮猥:地位卑微。

7〕拔擢(zhuó):选拔提升。

【译文】

王羲之是一位洒脱飘逸的才子,潇洒而不受约束的名士,世间所有人都只知道他的书法精妙,反而把其他方面的才华都掩盖了。萧子云常常感叹说:“我撰写的《齐书》,编纂成一套制度,书中的文章大义,我自以为很值得一看;可是到头来却只是因抄写的书法精妙而使我得名,也真是怪事。”王褒出身高贵门第,学识渊博,文思敏捷,后来虽然到了北周,也依然受到礼遇。他尚且因为擅长书法,而经常困顿于碑碣之间,辛辛苦苦替别人写字,他曾后悔地说:“假如我不精通书法,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吧?”由此看来,千万不要以精通书法而自命不凡。话虽这样说,地位低下的人,因写得一手好字而被提拔的事例很多。所以说:处境不同的人是不能互相谋划的。

 

梁氏秘阁散逸以来〔1〕,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2〕,莫不得羲之之体,故是书之渊源。萧晚节所变〔3〕,乃右军年少时法也。

【注释】

1〕秘阁:皇宫中藏图书秘籍之所。

2〕陶隐居:陶弘景,南朝著名隐士。阮交州:指梁朝人阮研,字文几,陈留人,官至交州刺史,善书。萧祭酒:指萧子云,他曾为国子监祭酒。

3〕晚节:晚年。

【译文】

梁朝秘阁珍藏的图书文籍散失以后,我见过很多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草书作品,家里曾经有十卷;看了这些作品,才知道陶弘景、阮研、萧子云等人的字,无不是学习了王羲之的字体布局,所以说王羲之的字是书法的渊源。萧子云晚年时的字体有所变化,就是学习了王羲之年轻时所写的字。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1〕,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2〕;朝野翕然〔3〕,以为楷式〔4〕,画虎不成,多所伤败。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尔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唯有姚元标工于楷隶〔5〕,留心小学,后生师之者众。洎于齐末〔6〕,秘书缮写〔7〕,贤于往日多矣。

【注释】

1〕部帙(zhì):指书籍。

2〕伪字:指不规范的字。

3〕翕然:一致。

4〕楷式:法则,典范。

5〕姚元标:北魏时人,官至左光禄大夫,以书法见称。

6〕洎(jì):至,到。

7〕缮写:誊写,编录。

【译文】

东晋、刘宋以来,有很多精通书法的人。所以一时形成了风气,在人们中互相产生了影响。所有的书籍文献都抄录得非常端正美观,即使难免出现个别俗体字,但并没有多大损害。直到梁武帝天监年间,这种风气也没有改变;到了大同末年的时候,异体错讹之字开始大量出现。萧子云改变字的形体,邵陵王常使用不规范的字;朝野上下都一致效仿,将他们奉为典范,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造成很大的损害。以致一个字简化只有几个点,有的将字体随意安排,任意改变偏旁的位置。自那以后的文献书籍,几乎没法看。北朝经历了长期的兵荒马乱以后,书写字迹丑陋难看,再加上擅自生造新字,情况比江南地区还要拙劣。甚至出现将“百”、“念”两字组合成“忧”字,把“言”、“反”两字相组合当成“变”字,将“不”、“用”两字组合当成“罢”字,把“追”、“来”两字组合当成“归”字,将“更”、“生”两字组合作为“苏”字,“先”、“人”两字组合当成“老”字。像这样的情况不是个别的,而是遍布于经籍传书之中。只有姚元标擅长于楷书、隶书,专心研究文字训诂的学问,跟从他学习的年轻人很多。到了北齐末年,秘阁书籍的抄写就比以前强多了。

 

江南闾里间有《画书赋》,乃陶隐居弟子杜道士所为;其人未甚识字,轻为轨则〔1〕,托名贵师,世俗传信,后生颇为所误也。

【注释】

1〕轨则:规则,准则。

【译文】

江南民间流传有《画书赋》一书,是陶弘景的弟子杜道士撰写的;这个人不怎么认识字,却轻率地规定字体的法则,假托名师,世人以讹传讹,信以为真,年轻学子多被他所误导

 

     载《颜氏家训》卷七杂艺第十九